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国产CT机:“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2021-05-25 09:03:36 东北大学

CT是现代医学临床影像诊断的重要设备,它能对人体全身各部位的占位性病变作出准确的诊断。但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还不能自主研制、生产CT机,国内医院所用的CT大部分是购自国外的二手货,不但数量稀缺,而且价格昂贵。当时无人能预测到,此种状况将会因东大人的努力而改变。

1987年,包括沈阳市中心医院在内的几家国内医院进口了3台CT机,每台售价约50万美元。然而,花费巨资引进的3台CT机因为安装调试失败而全部瘫痪。《科技日报》刊发了《CT机事件始末》的长篇报道,把CT比喻成植物人,这就是轰动一时的“CT机事件”。

为了使CT机能够运转,沈阳市贴出了“招贤红榜”,公开征召CT机修复者。1988年12月,东北工学院教师郑全录、李甲递慨然揭榜,启动CT修复项目。凭借他们在计算机、电子、机械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约80天后,沈阳市中心医院的CT不但起死回生,并且整机性能和可靠性均大大提高。此后,郑全录、李甲递远赴唐山、重庆,让几台瘫痪的CT机重获新生。

CT机是修复了,但是一想到我国每年要花费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CT机,东北工学院这几名教师就深感痛惜。他们提出要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CT机!但大家可知道,1987年,国家六部委联合立项,组织全国44个院校研究所的2000多人,投入1.3亿元,进行“中华I型CT攻关”,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东北工学院的老师们仅靠一己之力,想自主研制CT机,在他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面对资金缺乏、研发力量薄弱、国外技术封锁、体制不顺畅乃至“中华I型CT攻关”项目刚刚失利的阴影,1989年,东北工学院还是坚定地启动并实施了CT研制项目。

要从0到1,CT研制中遇到的技术障碍无法想象,就连一块电路板的芯片出现问题,都曾让项目组两三个月毫无进展!CT用X线管、大批印刷电路板、X线高压发生器、汉字软件系统、高压氙气体检测器等一只只拦路虎,相继出现。然而这一切没有难倒被理想激励的东工人。资金不足他们宁可自己不拿工资,不管多大风雪,市内交通就靠自行车;研发人员江根苗得了股骨头坏死症,但他忍着剧痛,每天坚持架着双拐上班;王松林在项目攻关的紧要关头胃病发作,胃被切除三分之二,为了赶进度,他出院后没有休息一天;郑全录从未享受过周末,在最紧张的那些日子里,他竟连续一个多月每天午夜之后才回家。

1992年1月7日,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前右二)在东北工学院听取CT研制工作情况汇报

全身心投入的科研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肯付出能坚持的实际行动,终于有了回报。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1993年7月,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CT样机在终于东北大学诞生。1994年,国产CT样机通过了冶金工业部、国家医药总公司联合组织的鉴定,并通过国家科委火炬计划预备项目验收。此次鉴定和验收的结论为:我国首台CT扫描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技术方面达到当今进口的普及型CT的标准。

我国第一台CT样机

CT通过冶金工业部、医药总公司联合组织的鉴定

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的国产CT还只是一个样机,距离成为可靠、可用的医疗设备并实现产业化仍然关山重重。1995年11月,东软集团接下了CT项目,意味着CT项目正式步入产业化轨道。在此过程中,研发人员创新性地用PC代替AP(阵列处理机)成为CT的核心系统,不仅实现了国产CT核心系统的技术攻关,并且开创了国际CT技术新的变革。因此,东软医疗成为CT行业的潮流引领者,此后,不少老牌CT公司纷纷卸下昂贵的AP,换上性价比极佳的PC。

1997年CT项目再传佳音。8月,东软医疗的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书。至此,国产CT完成产业化转换,开始与国际大牌厂商在CT市场短兵相接。

2015年5月,东软医疗研制的首台国产128层CT——NeuViz128精睿CT发布,该CT可以实现云处理和云诊断,再度刷新国内CT领域最高水平,持续引领国产大型诊疗器械迈向国际高端市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993年7月,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CT样机在终于东北大学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