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科学赋能促振兴 ——东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党支部“强国行”教育服务实践案例
在新时代背景下,东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致力于实现东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资源与基础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通过“党建+科技+教育”的三维联动机制,推动高校资源下沉基础教育领域。支部不仅推动了自身学科的发展,还服务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党建联建引领协同育人
1. 校地联动,对接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
物理系党支部以校地联动为抓手,精准对接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中“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要求。在东北大学党委组织部组织下,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支持下,支部书记王旗被聘为和平区校外兼职德育教师,联合沈阳市第126中学开发中学科学实验课程,将“两弹一星”精神与物理实验结合。
针对东北大学对口支援的云南省昌宁县,在县域科学教育薄弱环节,支部向云南省昌宁县派出6名党员教师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开展实验室建设指导与实验教学培训。
2. 承办学术研讨会,促进大学中学教育衔接
支部联合东北中山中学承办“全国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学术研讨会”。会议的顺利召开汇集了多方的智慧,共同探讨了物理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从而对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是对《指南》提出的“启蒙教育—兴趣引导—探究实践—创新研究”进阶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的重要一步。
3. VR技术助力党建活动
在学校党委推动下,东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党支部坚持做好“新时代VR党员教育基地”建设,把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党建活动。党员戴上VR头盔,立刻置身于党史馆正中央,通过定位追踪设备交互控制前行方向,可以自由行走其中,深切感悟党的光辉历程。“红色VR党课”累计接待170个党支部、2400人次学习,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
二、科技赋能共享教育资源
1. 前沿实验室开放共享
物理系党支部充分发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优势,建成纳米材料制备、量子物理、光电子传感等12个前沿实验室,并向社会开放共享。2023年搬迁至新实验大楼后,中心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室硬件条件全面提升,进一步丰富了教育资源,支持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多项赛事。
2. “科普进校园”激发探索热情
2024年,理学院物理系获得了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基地,支部联合康平县教育局开展“科普进校园”。2025年3月,东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党支部深入沈阳市康平县初高中学校,开展“现代物理学与智慧传感技术”科普活动,以实验演示和互动教学点燃学生科学探索热情。
3. 科研成果转化为科学教育资源
支部还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资源,比如将获奖项目“驻波可视化装置”转化为沈阳二中的校本课程内容,建立了从高校到中学的知识传递链条。这项工作不仅丰富了中学的课程内容,也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实践育人锻造先锋力量
1. 暑期夏令营:阶梯式实验项目
支部暑期举办“格物致知”物理实验夏令营,设计“超导磁悬浮—激光通信—量子模拟”阶梯式实验项目,2024年,辽宁省120名中学生参与了物理实验夏令营。
2. 博士科普团深入县域中小学
支部组建了研究生“博士科普团”,深入康平县中小学推广便携式实验装置。这些便携式实验装置不仅便于携带,而且操作简单。通过这种方式,支部有效地弥补了县域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3. 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示范课
青年教师们则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如“墨子号量子卫星”、“FAST天眼”等案例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科技报国热情。
四、成果与未来展望
1. 学科建设跨越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物理系党支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物理学进入了ESI全球前1%,获批辽宁省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累计帮助建成多个县域基础教育物理实验室,培训了大量的科技教师骨干,并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红色VR党课”荣获省级奖项并被广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2.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支部的社会服务成效也非常显著。除了帮助县域学校建立物理实验室和培训教师外,支部还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如科普讲座、实验展示等,影响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家长。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也增强了社会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 展望与发展
展望未来,支部计划推广VR党建资源至全国更多县域,探索贯通培养机制,持续深化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模式,推动实现更广泛的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结语
东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党支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党支部“强国行”教育服务实践案例。通过党建联学联建引领协同育人,科技赋能共享教育资源,实践育人锻造先锋力量,都展示了该支部在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加强党建工作方面的积极探索。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措施的实施,相信支部将继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