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造潜力,引导我院研究生同学做新时代创新型人才。2020年3月27日,人文学院组织19硕入党积极分子在线观看了学院关工委贺善侃教授以“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视频微课,并在视频学习结束后,结合视频内容开展主题交流。人文学院专职党建辅导员穆莉、党校老师严怡静、“学思先锋”硕士研究生党支部19硕党小组组长董雨洁和党员代表王小杰,以及人文19硕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此次线上学习交流活动。
在“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主题视频中,贺善侃教授指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激励莘莘学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创新思维的培育,筑牢创新萌发的地基,利用好自身创造性禀赋,敢于探究,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让创新性思维在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贺善侃教授强调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基本的自然及精神要素,掌握广博的内容储备与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灵活提取知识与运用方法,有效延伸衍化创新能力;树立起自信心,随时更新观念,对创新保持高度敏感性;坚守勇敢、独立且富有事业心与历史责任感的良好人格;重视对思维技法的训练,在具体活动中躬行践履。
视频微课学习结束后,在穆莉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围绕“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创新型思维”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学思先锋”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毕业生党员代表王小杰,结合他成功申报的东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社会交往与公振的新闻事业》,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立足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的经验,并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以积累广而博的学科基础,在专业领域潜心耕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争做新时代创新型研究生。人文19硕入党积极分子杜晓说,学会创新方能立于世界不败之林,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沉淀,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提取有效信息灵活变通,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断坚持,融会贯通,创新之处便慢慢形成。瞿小健认为,从科学技术史专业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量变,创新是科学发展的质变,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的质变。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文学院关工委结合疫情期间学生学习、工作实际,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党章党规和党的基本知识等,紧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打造关工委红色“党建云”,按需设置课程菜单,包括“不同年级段必修课程菜单”和“自选课程菜单”共15个视频微课,并在每期视频学习之后开展线上交流研讨,邀请学生党建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代表参与其中,通过易班平台发布课程,以网络渠道开展主题研讨,实现“党建云学习”、“党建云会议”、“党建云分享”。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