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了学习党史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又进一步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具有优良的历史学研究传统,学院党委认真把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党政共同努力下,学院中国史专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学科。
一是科学研究精准发力。历史学院积极承担重大理论课题攻关,所承担的项目得到有关部门和中央领导的关注,如“新四军文献搜集与研究”、“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研究”、“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等项目都有重要的理论创造,引领学术发展。第一时间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获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学院教师的著作连续多年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特等奖与一等奖。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12卷本,22册)、何兹全先生主编《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研究丛书》(23卷)等重要学术著作,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龚书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发展史》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晁福林先生著作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瞿林东先生主编的《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郑师渠教授主编的《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两部著作不仅获得学界高度评价,更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习总书记认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更深刻”。
二是以党建助推教学发展。历史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连续多年举办青年教师沙龙,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院5位教授入选“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在201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院教师荣获1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李凯主讲的慕课荣获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一等奖。青年教师江天岳和李凯分别在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历史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党建、学术、教学三管齐下,为学校的历史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服务国家和学校发展战略。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历史学院党委也将理论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切实行动。积极承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仅2017至2018两年,先后为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火箭军总医院等培训近1500人。2019年暑假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专业素养提升”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20多名高中历史教师、教研员报名参加。积极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参与撰写的《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建议》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并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2018年度精品成果。学院在珠海校区设立励耘史学研究院,加强对珠海校区博士后,尤其是党员博士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服务学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成立珠海校区博士后党支部,学院党委书记专程前往珠海校区出席支部成立大会,并参加支部活动。为提升珠海校区博士后的科研素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院领导和教授多次前往珠海讲学,以此勉励青年史学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历史学院张皓教授理论文章《新中国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曾刊载于2020年第一期的《历史评论》,入选由中宣部打造的全国党员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在疫情期间,历史学院师生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抗疫。世界史教工党支部书记李兴召开讲座《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冠疫情的全球影响与中国担当的世界意义》;世界史教工支部党员王广坤撰写《从公共卫生管理看一九一八年全球大流感》,深入抗疫学术研究与宣传工作。历史学院历史影像实验室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多平台、多渠道、多手段保障线上历史教学实时顺利进行,为高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历史教学正常进行发挥了显著作用。
张皓教授理论文章《新中国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入选由中宣部打造的全国党员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强国”
世界史教工支部党员王广坤撰写《从公共卫生管理看一九一八年全球大流感》
四、坚持定期举办青年学术沙龙。着力将青年党员培养成学术带头人,策划并牵头组织青年党员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史学工作坊•中国古代史”系列学术活动,2018、2019年已完成先秦史、秦汉史、明清史等多场。历史学院党委积极为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推动青年学者的切磋和交流,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明清史研究的新进展”青年学者工作坊
出版图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