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科技委领导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调研

2021-05-18 07:09:31 北师大党委

5月14日,北京市政协科技委领导赴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调研,围绕“信息技术变革未来教育发展”开展座谈。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李丽萍,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教授,市政协科技委专职副主任郭文莉,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沈兴海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屈锋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信通院田辉教授,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电子信息事业部部长赵佳菲,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电子信息事业部高级经济师王敏;模拟政协成员市政协科技委办公室主任刘文钧,北京市政协计算机服务中心主任赵峰等出席座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曾海军以及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核心研究团队参加会议。

1621236088647068965.jpg

会议现场

市政协科技委领导听取了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核心研究进展汇报,随后调研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教育治理等方面变革未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陈丽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欢迎北京市政协科技委领导指导工作。她指出,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的高精尖中心,是教育领域的高精尖,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北京教育发展的难题,如破解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学习的矛盾等。成立后,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未来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集合多学科协同力量,服务北京教育发展。建设以来,高精尖中心在推动北京教育均衡、学生个性发展,探索出很多利用技术改变教育发展的模式,尤其在疫情期间,做出扎实的贡献。教育的高精尖,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问题,是如何利用技术解决基础教育的均衡、个性化、智慧教育管理等难题的问题,期望各位领导关注并支持高精尖中心的发展。

1621236103673035064.jpg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致辞

余胜泉教授汇报高精尖中心建设情况。“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余胜泉指出,中心立足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首都教育城市战略定位,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北京教育难题与痛点,创新智能教育公共服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造首都教育高地与未来教育新生态,助力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服务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成立以来,中心围绕服务首都教育发展,支持了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教育发展,创新了北京市教育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推进了北京市远郊区教育质量提升,助力了北京市全市教师师德提升在线培训,承担了抗疫期间教育应急服务;围绕服务于国家重大问题解决,中心对口支援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云南怒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对口帮扶新疆和田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支持海陆丰革命老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打造在线育人社区,支持全国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以科技赋能教育,开展全国教育帮扶行动,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1621236113025039685.jpg

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汇报工作

曾海军汇报实验室建设情况。曾海军指出,实验室以助力“互联网+教育”强国建设为使命,致力成为互联网教育的智能技术创新新引擎、政策咨询服务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标准研发策源地、研究与产业化枢纽、企业孵化器,建立教育科研平台与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布局远程教学交互、知识建模与分析、学习者建模与学习分析、学习环境设计与评测、系统化教育治理、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六大研究方向。成立以来,实验室开展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组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执行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服务雄安新区智慧教育发展,服务“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开展在线教育研究与服务,支持中国“停课不停学”,与UNESCO合作,分享中国经验,支持全球“停课不停学”。

1621236122731056827.jpg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曾海军汇报工作

陈玲副教授、学科教育实验室区域主管黄巧艳借助“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项目及典型案例,分享了技术改变教育供给模式的实践探索。陈玲分享了开放辅导实施背景、形态、数据、效果。陈玲指出,开放辅导项目是国家创新教师智力资源均衡配置的模式,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成功探索:构建了在互联网、大数据支持下具有社会化、个性化和虚实融合三大特征的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提出了六个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路,破除教育规模与个性化、公平与质量等难以兼顾的教育经典难题。黄巧艳分享了开放辅导在北京市房山区等远郊区县的应用,她指出,在区域推进中,开放辅导平台和数据服务反哺了学校开展精细化管理、教师开展精准化教学、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校内校外家校共育的良好生态。

1621236134190077498.jpg

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副教授汇报工作

1621236151574072392.jpg

学科教育实验室区域主管黄巧艳汇报工作

郭晓珊以“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之和田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项目为例,分享了技术改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教育实践。郭晓珊指出,技术为教师搭建了支持“实时/异步、个体-群体”教研环境,使得教师获得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专业能力提升服务成为可能。“援疆项目”借助“智慧教研”等平台,为“京-疆”两地教师架起云端互联的桥梁,增进了两地教师的民族情谊,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同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跨区域、伴随式、嵌入式、个性化、可持续的教师同伴专业发展模式和协同创新研修模式,降低了对口援建的经济成本,形成了可持续、易推广的援建新形态。

1621236161060092868.jpg

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珊汇报工作

李晓庆以“大数据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之房山教育发展模式为例,分享了技术改变区域教育治理模式。李晓庆指出,高精尖中心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模型,从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学习分析指标体系,并设计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学伴”,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抓手,实现了“学-教-育-评-研-训-管-服”现代区域教育治理。随后,李晓庆围绕教育均衡和质量提升,结合房山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从大数据助力区域各学校综合评价、助力教师靶向教学和班级管理、助力中高考分析与备考服务等方面分享了信息技术支撑房山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案例。李晓庆强调,技术之于一线,是工具、是平台,技术支撑的模式、方法才是引领一线教育工作者行动,促进区域变革的真实原因。

1621236172778066287.jpg

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汇报工作

郭文莉指出,对北京师范大学为北京市教育做出的服务表示感动。高精尖中心在基础教育领域为北京市如城市副中心、房山等区域做出了大量的教育服务,在推动教育均衡化、个性化方面的研究,在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具有国际水平。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开放辅导项目的真实服务了北京。对于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未来教育发展,此次调研组,感受到未来教育的憧憬、感受到未来教育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引领了未来教育方向。

1621236182357034191.jpg

市政协科技委专职副主任郭文莉讲话

李丽萍表示此次调研收获很多。她肯定了高精尖中心建设,无论是教师培训、学生在线辅导都贯彻并落实了教育公平的目标,在完成北京市任务的同时,也扎实开展着促进教师梯队发展的全市的教研活动、信息化建设、国际交往等研究和探索。

1621236201244092676.jpg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李丽萍讲话

张平教授对高精尖中心做出众多具体项目表示肯定,并围绕“信息技术变革未来教育发展”对未来教育的定义,教育模式与经验的拓展、商业化运作、安全问题,大数据负面影响的应对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

1621236214209081292.jpg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教授发言

沈兴海教授表示此次调研很受启发、印象深刻。随后,沈兴海分享了在科技带来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所关注的教育共性和个性、知识传输和综合能力整体提升、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人才培养、精确教育与模糊教育等问题和矛盾的看法。

1621236223616008957.jpg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沈兴海教授发言

屈锋教授对智能教育如何真正落实对人的评价问题表示关注,未来教育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不光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重点解决心灵上的问题。

1621236237172020674.jpg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屈锋教授发言

调研期间,政协科技委领导参观考察了基础教育大数据创新示范中心、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区体验技术赋能教育的场景应用。

1621236246793079527.jpg

1621236262350062266.jpg

参观北师大基础教育大数据创新示范中心

1621236276348085940.jpg

合影


责任编辑:党委组织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市政协科技委领导赴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调研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