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2020年5月3日,在第101个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在复旦,有这样一群中国好青年,他们心怀祖国,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将强国之志转变成报国之行。他们,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参与者。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青年人,聆听他们在西部书写的青春故事……
初心: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希望能够为人民做一些实事,用行动来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学有所用、回报社会。”这是数学科学学院2019届毕业生卫薛正始终坚持的信念。
2019年5月,在面临毕业去向抉择时,他了解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抓住实现梦想的机会,他毅然报名,在毕业后前往重庆投身基层工作。
▲
卫薛正
不改“学有所用、回报社会”的初心,卫薛正坚持在岗位上开拓进取,砥砺奋进。他在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接听区长公开电话,记录群众诉求,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群众困难等,此外,还要配合办公室举办全区的各类文化活动。工作繁杂琐碎,卫薛正却乐在其中。
▲
拾万镇五彩稻田活动
区长公开电话成为卫薛正了解当地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接听电话是一系列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只有排摸清群众诉求,才能帮助后续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对待每一通电话都一丝不苟,认真沟通记录。
“与群众沟通的工作使我感到,确实在‘为人民做实事’。”卫薛正说。
和他一同去重庆的徐佳慧是护理学院2019届毕业生,也是取得直研资格的“学霸”。她时常被问到:“既然已经直研,为何还要延后一年呢?”回答总是很简单:“趁着年轻,我想多去祖国各地看看,探索未知、燃烧青春、服务发展,也收获另一种成长。”
▲
徐佳慧
在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商圈,徐佳慧接手了与专业并不相关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到岗初期,她经历了适应阶段的“阵痛”,遇到了许多磕磕绊绊。但伴随痛感而来的,是她所期待的“另一种成长”。
在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时,企业和单位的时间总是需要多轮协调,徐佳慧通过观察发现,“活动本身不够吸引人”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她提出新点子,与同事不断商讨,几轮头脑风暴下来,新方案明显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提高了企业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
▲
在重庆培训时的徐佳慧(左二)和小伙伴们
在本职工作外,作为“上海-重庆”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关心队员们的生活动态、落实团市委统一安排部署、为队员们寄送生活物资等,都是徐佳慧的工作职责。
“西部计划志愿者是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她说:“志愿者们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一年下来,她与其他志愿者成了有无数共同话题的亲密朋友。
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逐渐上手,西部基层工作让徐佳慧和许多志愿者们收获成长和友谊,更体会到服务基层的快乐。
奉献: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又一个凌晨三点,姚余在拉萨微亮的天空下走出办公室,眺望远处的布达拉宫。
▲
姚余在布达拉宫前
这位来自湖北利川的物理学系2019届毕业生,从小接受各界的关心与资助,一直期望有机会回馈国家与社会。现在,他正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研究室工作。
姚余的岗位职责是起草文稿、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工作内容繁复、压力大,他常常需要伏案至夜深人静时。“忙的时候,熬夜是常态。”
“即使是文书工作,也与西部最基层的民生密切相关。”他这样说。撰写干部职工福利待遇相关材料时,姚余了解到高海拔地区干部的生活、工作环境亟需改善,于是在文稿中如实体现这一情况,为这些干部争取更好的福利待遇。对他而言,只要自己的工作能够实实在在发挥作用,实现意义和价值,“加个班、熬个夜根本不算什么”。
▲
藏区的山村
天下没有远方,奋斗之处皆故乡。2月以来,受疫情影响,姚余只能在网上远程办公,他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因此,他正式向单位提交了延长服务期1年的申请。
“在这里,我切身感觉到复旦教给我们的‘团结、服务、牺牲’精神。”姚余说:“离家千里,挂念家里是真的,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也是真的。我希望通过西部计划提升本领和技能,到国家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奋斗!”
藏族学子边珍是生命科学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她参加了西部计划,如今正在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服务。
作为钟扬课题组的成员,边珍曾跟随老师一起在世界屋脊采集种子。当再次踏上西藏这片土地时,她还能清楚地记得钟扬老师的面庞和话语:“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她始终铭记老师的梦想,那是培养高端人才队伍、为西藏播种未来的殷殷期望。
来到西藏工作后,边珍参与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精准扶贫、边境小康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污水处理……在这些工作中,目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生的一个个改变,边珍真切感受到为百姓做实事的幸福。
时光流逝,转眼便是两年,面对着是否要结束服务、离开西藏的选择,边珍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工作:许多经手项目尚未完结,脱贫攻坚正处收尾阶段,SOS村孩子的课外辅导仍在筹备,边境居民住房条件仍需改善……这让她割舍不下。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成为了播种在西藏的一粒种子,和这片高原融为一体。最终,她决定留在西藏,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编织关于种子的美丽梦想。
收获:得到一束光,照亮心中的远方
和很多毕业生一样,即将走出校园时,哲学学院2019届毕业生邹敏对未来也有些迷茫。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邹敏决定去西部,看一看广阔的天地,却不曾想在一年志愿服务中找到了答案。
▲
邹敏
2019年7月下旬,初到重庆酉阳县大溪镇时,邹敏不会说当地方言,但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当地群众,都没有对她产生排外情绪,很热情地同她交谈。刚到岗时,对工作环境和节奏还不熟悉,有时下班赶不上饭点,但食堂阿姨总会在那里等着,保证她有热饭吃。“就像妈妈一样,担忧孩子饿肚子。”这些不经意的温暖与善意,流淌进邹敏的心田。
渐渐地,她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看着任劳任怨、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的的前辈们,她越来越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当地群众走出大山、脱离贫困,向更美好的生活大步前进,她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从外来人的帮扶转变为自己人的使命。闲暇时间,她会去广场和大家一起跳广场舞,周末又会深入乡村,感受落日、夕阳、芦苇、水荡的风光。她说:“这种点点滴滴的和谐安宁,在大城市都很难体会得到。”
▲
依山傍水的大溪镇
一年之期将至,邹敏切实体会到“大溪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早已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同频共振的热爱”,根本舍不得离开。
即将到离别季,不舍之情是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共有的。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陈店霞,马上要结束在西藏日喀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返回复旦继续读研。回望这一年,她对日喀则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充满不舍和留恋。
▲
初抵西藏的陈店霞
“这边的生活很慢,很暖,很浪漫,适合用来思考,重整自己的状态。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善良淳朴的,就连风都令人畅快。”陈店霞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一年前的她,秉承着“做好一件件小事,点滴力量汇聚起来,让祖国西部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踏上了雪域高原。
▲
广袤壮美的西藏大地
在日喀则人社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时,陈店霞听说过一位藏族姑娘的故事。大学期间的坠楼事故导致身体瘫痪,由于在学校办理了退学,这位姑娘无法享受当地的就业创业政策,原本没有经济收入的家庭负担更重了。陈店霞思索着能做点什么给予她“持续性帮助”:能不能通过残联、妇联给她联系小额贷款,支持她家开办小卖部营生?能不能教她做电商?她同单位领导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支持。近来,她与同事正共同落实解决这一问题。眼见藏族阿佳(“姐姐”的藏语音译)的就业难题即将得到解决,陈店霞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最纯粹的快乐和幸福。
这一年里,这个来自合肥的姑娘初见过七月的积雪,体验过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疼欲裂,经历过不适应和想家,收获过满足感与成就感。分别前夕,她意识到,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情感,不论好坏都弥足珍贵,给她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成长。
▲
陈店霞与当地的孩子们
当被问及今后的规划时,陈店霞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回到复旦后,她要把西部的故事带给更多人,让更多青年的目光望向西部的广阔天地。“这一年带给我无尽的收获和长久的怀念,从我踏入西藏的那一刻起,这个‘远方’就与我息息相关。”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累计招募了3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复旦大学青年志愿者从2003年起参加西部计划,至今已有17个年头,服务地覆盖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从乡镇基层岗位到省(自治区)级重点单位,复旦青年志愿者在西部用一到三年不长的时间,奉献青春、服务祖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中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