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在外中国留学生的科学防疫,缓解焦虑,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开设了留美学子线上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平台,通过系列线上的讲座和咨询服务,为大家带来资讯和帮助。
继5月29日张文宏教授开设首次讲座后,6月12日上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和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再次在线“开课”,主题为“新冠疫情下的自我管理”。本场讲座由中山医院副院长仓静教授主持。
季建林教授:三心二意四平八要
“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大家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叫做重大生活事件。”季教授认为,疫情带来的环境改变以及个人身心及生活变化,可能激活应激反应过程。这一过程包含警告阶段、抵抗阶段和适应阶段。
他用气球来比喻面临重大生活事件人群的心理状态。当气球飘在空中遇到压力后,可能爆裂了,可能泄气了,也有可能克服这种压力继续完好无损地飘在空中。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取决于其期望值和自身应对能力的平衡,如果达到平衡的话,就可以平稳度过,反之则可能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
“三心二意四平八要”,是季教授给出的建议。“三心”,指的是有信心,有耐心,以及要小心——学会自我保护。“二意”,时刻意识到自己也是“传染病法”的守法者、践行者,也就是说,应配合必要的隔离或医学检查。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自己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四平”包括平和的心态,平稳的心情,平常的生活以及平安的期望。“八要”指的是,要作息规律,要睡眠充足,要坚持运动,要注意分散,要学会情绪放松,要注重饮食均衡,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以及要守望相助。
在这一基础上,季教授还传递了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小技巧。例如,当焦虑等负面情绪扑面而来难以排解时,可以“正念处置”,具体来说包括聚焦于当下,而不过度关注未来。可以想象自己在一间工厂里,正观察传输带,把自己脑海中纷乱的想法一个个抽出来打包放上传输带,再给它们每个都贴上具体描述的标签,然后就看着这些“想法”物品慢慢地、一件一件地随着传送带远离、消失。
再如,可以通过多种行为,抵抗消极情绪:洗个热水澡、手握冰块、拼个拼图,学唱一首新歌,这些都可以转移感知,让人更有掌控感,进而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心有静气风又奈何。”“课”上到最后,季教授用这16个字鼓励海外学子。
胡必杰教授:真假辨伪抗疫“防身术”
戴口罩你真的会了吗?雨衣是“安全衣”吗?戴眼镜能增加一道“防线”吗?距离多远,才够安全?……胡必杰教授整理出流行的八大抗疫“防身术”,给留学生们一一细讲。
“希望请教一下胡教授,现在美国口罩等防护用品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口罩对我们还算是稀缺的物资,我们都尽量少出门节约口罩,也会重复利用。”一位留美女生在线提问,“特别想知道,这种医用口罩是不是可以重复利用?比如说用完以后把内面对折折叠好放起来,然后下次出门再用一下,这样是不是可以?”
视频中,胡教授拿旁边桌上的蓝色医用外科口罩解说,“这个是我现在戴的口罩,一般应该一次性使用,就是一个场景用好了以后就丢弃了。不过现在我也不舍得丢掉,我们可以用到4个小时,那么如果超过4个小时,可以丢弃,但我有时候用上一天的也有。”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何延长口罩使用时间?胡必杰教授介绍,可以对内折叠,然后在外层包一层纸。
另一个方法是,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机会。环境比较空旷的时候,或者一个人在办公室、教室的时候,不需要戴口罩,延长口罩的使用机会。
“所以我想,不仅仅是美国,我们在中国的人同样注意节约,在科学防范的前提下,重复使用。”胡教授说。他同时强调,“当然也不要使用太久,比如用了几天了,已经脏了,那么它可能过滤能力减弱了,防护完整性已经受到影响了,这就不能使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