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疾控女侠”吴凡入选!

2020-09-10 20:14:46

92日,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10名科技工作者入选,并将作为上海地区候选人参加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选。

7月上旬起,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科协等单位,按照富有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兼顾不同类别、不同年龄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省(区、市)推荐候选人不超过10名的遴选原则和要求,共同组织推荐、遴选工作,经过各相关单位,市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区科协、基层单位科协的广泛动员、层层发动、三轮遴选和公示环节,最终确定10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其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入选

吴  凡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

从事公共卫生科学研究和疾病控制工作近30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多项,在新英格兰杂志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奖项10余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她因公共卫生领域优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突出贡献被列入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先后获得“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等荣誉。

说起吴凡,很多人称她为“疾控女侠”。

新冠疫情发生后,吴凡第一时间投身上海市和国家疫情防控,时刻研判疫情趋势为政府精准施策建言献策;牵头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科技赋能抗疫,指导科学防控;参加WHO联合考察组,总结中国防控经验,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防控方案;及时解读疫情,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引导舆情,化解社会焦虑,讲解中国故事、大国担当;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全链式”科技平台。

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的吴凡,曾参与筹建我国第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曾任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等职,她亲历“非典”、禽流感、疫苗风波……尤其是2013年建言上海果断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为中国有效阻击人感染H7N9禽流感立下汗马功劳,获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

吴凡始终保持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勇气,以全球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不懈努力;她以科技为引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疾病预防控制亟需的适宜技术,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创新贡献。

创新思维,

前瞻性布局战略科技储备

在新冠疫情防控初期,吴凡敏锐地意识到只有运用科技的力量才能最终战胜新冠病毒,才能使上海从容应对下一次的未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足面对未来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和重大生物安全事件,她创新思维,率先提出在战略层面进行“全链式”科技部署,建立长效机制,并启动实施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行动,做好“平战结合”创新科技人才和技术的战略储备

她的建议获得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并予采纳。她牵头筹划的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突发传染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防控体系建设”,已纳入《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科委、市卫健委等多个部门已联合发布。

作为公共卫生学科专家,吴凡牵头负责上海市科委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聚焦新冠肺炎传播能力、传播方式,构建基础模型对疫情发生发展做准确预测和预警,研发“传染病智能溯源管理系统”,助力密切接触者排摸以及感染者感染来源追溯,六大研究成果在316日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吴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动态风险评估的理念,针对传染病、公共卫生危险因素、伤害等领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分析,甄别监测重点领域和重点风险,自主研发建立了集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实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快、防控准、防控全”的难题,吴凡坚持科技创新思维,依托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呼吸道病原体高通量快速组合检测技术及现场应用”,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构建了覆盖我国95%以上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组合检测技术体系,能“快、准、全”地检测各类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大大缩短了筛查检测时间。

吴凡在全国创先构建腹泻病综合监测网络和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综合监测网络,掌握完整病原谱、致病原因及病原体耐药特征,有效提高病原的发现能力和新法传染病的早期预警能力,快速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促进医防融合。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综合监测系统运行未满1个月,就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本市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防控预案、落实关键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坚持科学研判,

专家“大脑”与政府行动须“合拍”

疫情期间,吴凡的主战场在研判疫情,为上海市及中央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并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专家的声音

疫情发生后,吴凡作为上海市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参加防控工作,她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长期积累的传染病防控经验,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致病能力作出准确判断,第一时间提出及时发现病人,快速感染溯源,100%密接隔离管理的关键措施,参加51次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研判专家会,密切跟踪研判疫情进展,在关键节点为上海市防控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防控建议。

作为中国大陆高校公共卫生领域的唯一代表,吴凡参加了中国-WHO新冠肺炎疫情联合专家考察组工作。今年2月,通过考察北京、四川和广东三省市疫情防控情况,对比世界各国的实际,吴凡郑重提出:建议其他国家和地区重点将目光投放到武汉以外的省市,相比之下,这些地区更能为其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样板,而武汉的疫情是中国政府正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的问题,并非国际社会的共性问题。我们要把中国所做的工作,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通过科学和专业的解释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224日,中国-WHO联合专家考察组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防控中所取得的成绩:为全球防控积累了专业证据、提供了成功经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通过网络连线,吴凡先后向远在美国、意大利、法国、芬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的海外侨胞及国外抗疫一线分享上海和中国的抗疫经验。

与此同时,吴凡也在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中积极发声。她和专家组其他同仁一道,仔细分析各个地区的疫情走势,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撰写工作报告和专题建议报告近30份提交国家卫健委。

受命出任上海专家组成员,牵头上海市新冠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研究的应急科研项目,吴凡自称这次是二线队员大家都很忙,所以根据市领导的指令,需要有人在如此光速的节奏里,不断静下来回顾事态发展,分析、预判下一步走势。吴凡说,她就是这次专家组里几颗静下来的脑袋之一。

在吴凡看来,上海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及管理运作机制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多年来常抓不懈的平战结合(和平时期战争应急时期)防控重大传染病模式进入了真正的实战。

新冠疫情的确诊病例增速趋于放缓,这是专家大脑与政府行动合拍的结果。历次疫情面前,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决策、理性应对,这点很重要。吴凡说。

所有今日的冷静应对,都来自于昨日的星夜兼程。吴凡说,居安要思危,有备才能无

鼓励全民行动应对“大考”,

“疾控女侠”变身“科普达人”

许多人对疫情期间时常出现在荧幕上解读疫情的吴凡印象深刻。

面对流言,她铿锵有力;面对恐慌,她淡定安慰。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吴凡出席12次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作为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代表闻玉梅、宁光院士等12位医学专家在上海市新闻发布会上宣读《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并通过各类媒体围绕市民关心的问题介绍上海的防控措施,答疑解惑50余次,科普金句更是频出:在疫情防控“这个关键时刻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放松措施。”吴凡给大家敲了警钟;“战疫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极大地鼓励了每个市民参与防控;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她基于科学证据提出“口罩+社交距离”作为一对灵活措施指导公众防护深受好评。吴凡坚定而掷地有声的解答给了大家无穷的力量,给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

作为我国第一档直播的医学科普广播节目兼职主持人,吴凡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从1993年至2002年十年间主持了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健康乐园》,不仅传播了健康知识,更是练就了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的技能。

面对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黄浦江抗生素污染超标、疫苗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如其来的健康热点问题,吴凡总是在第一时间总是站在最前沿,面对媒体释疑解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和防控措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科学防控。

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委托,她带领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组织专家策划编写的2019年《上海市民居家健康知识读本》被上海市科委评为2020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作为上海市政府健康大礼包向全市800多万户家庭免费发放;2020年的《知识读本》再次由她牵头编写。“健康科普是每个人抵御疾病的无形防护服”,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吴凡道出了健康科普的重要意义。

身处教育系统的吴凡,也受聘于上海市教委的专家组。如何开学复课,校园防控有何妙招,为教育系统做科普,也都成为吴凡的工作内容之一。224日是复旦大学春季学期原计划开学的第一天,全体复旦学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网上第一课。

根据上海市教委相关要求,复旦大学开设“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让全校学生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社会治理等多角度了解相关防控知识与政策,提高科学防控能力。这一堂重要的课的“重磅”授课者是吴凡和被称为“硬核教授”的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为公共卫生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吴凡深知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科普教育的意义。她从流行病的角度介绍新冠肺炎在全国和上海的流行情况和趋势,提出应采取的防控策略,并特别介绍校园内的防控措施。

该课程当天在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200,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60余家中央及沪上主流媒体报道,广受师生和网友好评。424日,吴凡出席上海市新闻发布会解读开学工作指南;426日,她参与“疫”线对话答疑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支招沪上学生、家长和学校复学返校安全防控点。

关注当下、思考未来,

能“静”不能“慢”

如果说,每个人职业生涯中有几段高光时刻,迎战上海H7N9禽流感疫情,算是吴凡的高光时刻之一

1991年,她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进入上海市卫生局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在疾控处,1998年参与筹建我国第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过去20年里,她亲历非典、禽流感、疫苗风波……尤其是2013年,正是她建言上海果断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为中国有效阻击全球恐慌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立下汗马功劳,获国务院和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

人感染H7N9禽流感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就在2013年。那一次,世卫组织带着全球医学专家组来到上海,最后给出了六个字的评价总结——灵敏、专业、高效

当时身为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的她,是绝对一线。那年的吴凡,上午在市里开各种会议,下午出席媒体通报会;下午4点半以后召开市疾控的内部集中讨论会,大家一起发现问题、研判问题;晚上6点半再赶去参加市里的工作组会议;到晚上8点再回到市疾控布置第二天的任务;晚上10点半,继续开内部研究会议……

此次疫情期间,身处二线身兼多职的吴凡工作流程有些不同:时常出现在不同的城市,早上7点多飞机落地,8点半开视频会,然后开始各种考察、评估、沟通、商议,晚上10点半开完当天的视频会,紧接着还有各种小组会、碰头会,常常持续到半夜。直至次日凌晨12点,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她还在争分夺秒的忙碌中思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吴凡在核心期刊《中国卫生资源》上发表文章《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

2019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这次突发疫情警示人类长远安全的大科学布局问题应该早日形成,其中人才培养是关键问题之一。”

她在开篇处写道,

“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也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大健康视域下,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出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

“关注当下,思考未来”,领命成为“静下来的脑袋”,但吴凡知道,她不能慢下来。

就在近日,“疾控女侠”吴凡和公共卫生专家汪玲两位教授所著的《当下与未来》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下与未来》是一部纪实作品,以疫情亲历者、研究者和战斗者的抗疫轨迹为主线,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刻画了全社会同心戮力、共抗病魔的历史瞬间,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海疾控中心建设、上海预防医学会的历史。同时该书作为上海市学位办2019年委托复旦大学项目“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院校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的成果,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如何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提出了宝贵经验,也反映了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的改革成果,是“四史”学习教育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结合。


责任编辑:张欣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入选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