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一架载着第23批援摩洛哥塞达特分队一行的航班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前往万里之外的摩洛哥。第23批援摩塞达特分队由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和中福会国际妇幼保健院等多家派出,在回沪整顿休假一个月后,援摩队员们再次启程,奔赴北非开展新一年的援摩医疗工作。
第23批援摩洛哥塞达特分队新年合影
位于非洲西北端的摩洛哥,被誉为“非洲后花园”,但是这里常年无雨,沙尘暴肆虐。数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援摩医疗队员们以过硬的技术、拳拳的爱心,在这片沙漠地带浇灌出“健康之花”,中国医生如今已成为摩洛哥人民心中神圣的白衣天使。
医疗队回沪休整,受到表彰
“援摩是一段不去永远无法感受,去了将会终生难忘的经历。”接过第23批援摩洛哥塞达特分队队长接力棒的中山医院普外科医生许雪峰有感而发。在沪休假期间,许雪峰接受了小编的采访,为我们讲述了援摩一年的点滴故事。
“人生有很多个两年,这两年永远不会被忘记!”
时间倒回到2019年1月,当时,看到援摩医疗队招募通知的许雪峰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报名。“大概前后花了十分钟,打了三个电话,分别给我的爱人、导师和前任援摩医疗队队长,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后,我就报了名。”许雪峰告诉小编,“当时的初衷很简单,想让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体验。”
如今,援摩历程过半,许雪峰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段全然不同的体验,“人生有很多个两年,但援摩这两年永远不会被忘记。”
2019年10月21日清晨,许雪峰和队员们正式启程出发,开启了前往摩洛哥塞达特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外新征程。
为当地患者进行手术
和摩方医护人员合影
在这个缺医少药、医疗器材设备落后的城市,中国医生几乎成了医院的中流砥柱,当地患者间有着“不会治的、不能治的、不敢治的病,找中国医生,一定没错”的口碑。
2020年5月中旬的一天,凌晨4:30,许雪峰被一声“Ami(法语,朋友)”叫醒,原来有急诊患者需要救治。
患者是位16岁的小姑娘,被送来时已经胃痛到几乎休克。不过,许雪峰首先面临的难关是语言不通。病患家属只会阿拉伯语,他只能通过摩方护士简单的翻译来了解病情,但所获信息并不充分:除了体格检查外,辅助检查仅有白细胞总数一项,也没有完整的既往病史。许雪峰当时考虑是急性腹膜炎,较大可能是上消化道穿孔,不过,根据加拍的X线腹部平片结果仍难以判断。复查的腹部CT显示胃内有大量内容物。于是,经验丰富的许雪峰立即进行了手术探查,结果从女孩的胃里取出一团密实的头发,“数量多到缠得像一只猫一样,整个手术室的人都惊呆了。”许雪峰说,最终,女孩被诊断为异食症合并胃穿孔。从医二十余年,许雪峰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例。若未及时取出异物,病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看到女孩转危为安,他长舒了一口气。
许雪峰和异食症女孩术后合影
为当地90多岁高龄老人手术,术后家属前来感谢
手术顺利结束后,女孩的父母激动不已,不停地祷告,感谢许雪峰的救命之恩。一个月后,父母又带着女孩回来感谢他,此时,穿着花裙子的女孩活蹦乱跳,气色很好,与之前判若两人,这让许雪峰感到由衷的欣慰。
摸索适合当地实际抗疫方案
对于这批援摩医疗队而言,还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今年三月起,新冠肺炎疫情在摩洛哥蔓延。许雪峰和队员所援助的医院并非传染病医院,也没有条件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甚至没有发热门诊。病人混杂在一个大厅内,分诊到各个科室。由于防护不到位,院内感染也有发生。许雪峰坦言:“当时甚至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是非常吓人的。”
于是,许雪峰带领医疗队因地制宜,一边救人,一边改造。他们建议院方给门急诊病人建立发热病人分流机制;还在驻地的小院里放置了一个大塑料桶,用于处理废弃的隔离衣……他们总结国内抗疫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抗疫方案,为当地乃至摩洛哥抗疫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大大降低了当地的感染率。在大后方,复旦上医医院管理处在各附属医院的密切配合下,为援摩医疗队筹集大量医疗物资。作为队长,许雪峰不仅要管理防疫物资,还要提醒队员们遵循具体的防护规范。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抗疫半年多,塞达特医疗分队的成员无一例感染新冠病毒。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在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医疗队全体复旦队员获复旦大学抗疫先进个人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协助大使馆帮助中国游客回国,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提供医疗保障
捐助摩方药械和抗疫物资,有力支援摩方抗疫
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全体复旦队员获复旦大学抗疫先进个人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援摩之路充满艰辛,但亦能开出鲜花。当地居民纯朴热情,无条件地对中国医生抱以信任。当地老百姓遇到中国医生,都会很热情地打招呼。让许雪峰和队员们感动的是,很多病人康复了,会给他们带来亲手做的点心,疫情之前,还会热情地行个贴面礼表达感激之情。有一个叫哈吉的当地老人,和一批又一批的援摩医疗队结下了深厚友谊,每一批队员到达时,老人就会请他们吃一顿正宗的摩餐。这种高度的认同,正是援摩医疗队几十年无怨无悔为当地服务所换来的。
祖国万里之外的使命感
作为队长,保障队员们的生活,也是许雪峰的职责所在。刚到摩洛哥时,物资还未完全到位,队员们也一时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吃饭就成了问题。不过,这难不倒他们。联系华人超市,去菜市场,偶尔还自己尝试种青菜……在那里,他们也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援摩医疗队员的年夜饭
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一年,许雪峰笑称自己已经成为了“路路通”:去过“一脚泥”的菜市场,买过老百姓在农村路边卖的鸡……此外,洗车、加油、缴水电费样样在行。在生活的种种细节中,许雪峰开始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刚来的时候,用队员们的话来说,医疗队的驻地“大风刮过,尘土飞扬”。于是,大家分头整理,请院方种上花草,精心养护……一年过去,如今的景象已经是“绿草如茵,硕果累累,清凉养眼”;驻地的围墙上挂着用中文、法文、阿拉伯文书写的“中国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铭牌;房间里标语是十六字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许雪峰介绍,按照原计划,还将落成一栋三层新大楼作为集中驻地的样板,图纸、资金基本到位,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来的部署。“希望此次回去能有机会继续推进。”
医疗队驻地的小院草坪
对于许雪峰而言,在出发之前,援摩是神秘的;经历过后,援摩是难忘的。出发时,许雪峰刚步入知天命之年。“有时候朋友还跟我开玩笑,说我到这个年纪,还能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挥洒热血,挺让人羡慕的。”许雪峰说,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工作越久,越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尽管身处祖国万里之外,但每天穿着印有五星红旗的衣服在工作,时时刻刻感到是在为祖国做事。”许雪峰表示,能为当地实实在在做点事,为当地百姓解除病苦,这个过程“很纯粹,是种精神享受”。
如今,在仍然复杂的国际疫情情况下,援摩塞达特医疗队鼓起勇气毅然逆行,许雪峰表示,自己能安心在摩洛哥当地开展医疗援助,离不开大后方学校、医院,以及家庭的大力支持。未来一年,他将和队员们在塞达特继续做好医疗援助和抗疫工作,同时希望推进一些新项目,如实施当地没有操作过的手术,建立远程病理科等。
“希望到我六十岁时,还能为国家做事,那是最好了。”许雪峰说。
相关链接
1975年,上海市卫生局组建的第一支援摩洛哥医疗队进入摩洛哥塞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工作。45年来,由中国医生、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医疗队分批来到摩洛哥各个地区,与当地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为提高摩洛哥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10月,第16届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接过上一届的接力棒,开始执行为期两年的援摩医疗任务。这支队伍由1支总队部、8支分队组成,共有78名成员。
其中,第23批援摩塞达特分队由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和中福会国际妇幼保健院多家派出。他们所在的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是塞达特省唯一一所公立医院,服务于当地 986,000 的居民(87%以上是农村人口)。
第23批援摩塞达特分队成员
队长
许雪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普外科
支部书记
郭红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妇产科
队员
王家骐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骨科
廉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大肠外科
杜雪寒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产科
张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骨科
李杰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麻醉科
马珏 中福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罗会山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厨师
田宇东 上海市医事团体联合管理办公室 翻译
换防队员
吴芳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产科
侯燕燕 中福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毛茜 上海市医事团体联合管理办公室 翻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