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始终是伴随和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挑战,尤其今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及时交流各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经验,深入研讨各类重大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三届国际感染病科学及应用研讨会”于2020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召开。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本届会议采取了线上为主的研讨方式,包括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Charles M. Rice(查尔斯·赖斯)在内的来自全球感染病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云端相聚,共话如何以科学技术筑起应对各类重大感染性疾病的坚强堡垒,同时共谋合作发展,促进国际间科学与应用交流协作。
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专科分会协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任大会名誉主席,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基础医学院院长、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教授为主席,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谢幼华教授和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吴健教授共同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围绕新冠相关基础与应用问题以及感染病学领域特别是持续性感染疾病相关前沿热点问题,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疫苗研发、临床医学以及防控策略等方面设置了多个专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四十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国内外在线参会人数达3000余人次。
开幕致辞:应对病毒挑战,需要全球科学家通力合作
世界著名病毒学家、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专门录制致辞视频。赖斯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老朋友,与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多次到复旦大学访问。赖斯首先肯定中国成功控制新冠疫情。他在发言中进一步指出:这次疫情改变了以往科研模式,全球科学家都在通力协作,每天都有新进展、新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公布。这场新冠疫情提醒我们,人类与传染疾病的对抗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即使是面对已知的疾病,也依然存在很多挑战,比如乙肝、艾滋病、登革热、结核,仍然亟待继续努力。即便获得今年诺贝尔奖的丙肝研究,要实施治疗、开发疫苗,到最终完全根除,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他的开幕致辞既是本次会议的精彩片段,更是对从事感染性疾病研究与防治的人员极大鼓励和鞭策。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Charles M. Rice(查尔斯·赖斯)教授为大会录制致辞视频
闻玉梅致开幕词,强调病毒、免疫、流行病、临床等多学科合作为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冠疫情的发生对这些领域而言既有挑战,更是契机。她指出,未来应对病毒挑战,需要各领域通力合作,加强病毒监测网络,加大分子病毒整合研究,加强疫苗与抗病毒药物新技术开发,增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大会名誉主席闻玉梅院士致开幕辞
袁正宏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总结以往两届会议的研讨重点及收获,说明了本届会议提前召开的理由。希望本次会议充分交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探讨新冠肺炎病毒学、免疫学及发病机制,研讨预防及治疗新冠肺炎的疫苗和药物, 并继续研讨持续性感染机制及对策进展的传统,为开展国际合作及基础与临床转化开辟新路。
大会主席袁正宏教授致欢迎辞
大会现场,来自全球感染病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带来了干货满满的分享。
精彩报告速递
李兰娟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作视频报告
著名感染病(传染病)学家、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专门录制视频报告。她是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李兰娟作了题为《抗击新冠流行,共筑健康防线》报告,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她作为国务院专家组成员在抗击新冠肺炎早期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在救治重症患者、预防轻症患者向重症发展、切断传播途径等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她还介绍了利用“生物人工肝”系统在危重新冠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以此有效控制“炎性因子风暴”,极大降低了新冠危重患者死亡率。最后,她介绍干预或纠正人体微生态在救治新冠肺炎所起的作用。李院士临床经验总结多次体现在我国新冠肺炎诊治指南中。
袁国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国勇教授作视频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国勇是著名医学微生物学专家、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主管、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的大会报告题目为《从 2003 SARS 到 2019 COVID-19: 香港的应对策略》。2003年袁教授科研团队追溯到SARS的病原体——冠状病毒,接着他又发现了SARS相关的冠状类似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华菊头蝙蝠,并且提出由于蝙蝠携带有新型的病毒,是造成突发传染病的主要源头。在今年新冠疫情中,袁国勇科研团队通过分析深圳病例的病毒传播和变异,提出关键防控措施。此外袁教授还提出改进采样方式和诊断标准,为控制新冠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石正丽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教授作视频报告
石正丽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病毒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四级)副主任、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生物安全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发病毒学科组组长。石正丽作了题为《蝙蝠冠状病毒的进化及跨种系感染》报告,石正丽科研团队以我国蝙蝠携带的SARS相关冠状病毒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蝙蝠携带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新病毒发现与鉴定、跨种系传播机理,并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石教授成功检测SARS-CoV-2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建立该病毒小鼠感染模型,为新冠药物的研发提供有力工具。
Bart Haagmans
荷兰若特丹Erasmus 大学医学中心病毒科学Bart Haagmans教授作视频报告
荷兰鹿特丹Erasmus 大学医学中心Bart Haagmans教授长期从事新发感染病原如SARS-CoV, MERS-CoV 和 SARS-CoV-2病毒组织嗜性、特异受体、动物原性及相应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作了以上三个冠状病毒比较病理学的报告。他的报告对防控SARS-CoV-2病毒传播具有指导意义。
Stefan Pöhlmann
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Stefan Pöhlmann博士作视频报告
Stefan Pöhlmann博士为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感染生物学组负责人,他的大会报告题目为《SARS-CoV-2 进入细胞的机制及抑制剂》。Pöhlmann博士科研团队长期研究冠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发现SARS-CoV-2使用ACE2和TMPRSS2感染人肺细胞,这个过程依赖于Furin对病毒S蛋白的预裂解,临床数据证明蛋白酶抑制剂Nafamostat和Camostat对其有抑制作用。此外,他们还鉴定了能阻断SARS-CoV-2感染的抗体,并证明氯喹不抑制SARS-CoV-2感染肺细胞。
姜世勃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姜世勃教授现场演讲
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教授是国际抗艾滋病药物和杀微生物剂研究的知名专家,国际顶尖医学杂志The Lancet编辑顾问和8个SCI杂志的编委,美国健康研究院(NIH)、香港研究资助局(RGC)、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A*STAR)评审委员。在2020年,他和团队成员及合作者共同在《科学》《自然》《柳叶刀》等期刊发表49篇SCI论文,为研究冠状病毒融合/进入机制,研制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和疫苗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大会报告题目为《研发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姜世勃重点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基于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的新冠疫苗,该疫苗与新型小分子佐剂联用可在免疫动物体内诱生高效价的中和抗体及交叉中和抗体,可望能预防现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及其突变体的感染,也可预防未来新发与再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
高福
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高福院士作视频报告
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教授作为第二天主旨演讲嘉宾作了题为《新冠肺炎:病毒发现、预防及治疗》精彩报告。高福院士作为新发感染性疾病领域的专家,介绍了中国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权威信息、防控措施及取得的成功经验。他将中国抗疫经验归纳为:四层壁垒、4个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全名动员为人民(社区参与、全民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三个“协调”(资源分配、后勤保障、公众理解及信息反馈)。高福还着重介绍了他团队研发两款疫苗的进展情况及其它防治手段。最后告诫与会者:作为一个全新的病毒,人们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还远不够深入,还无特效药物。已证明现行的防控措施是最有效手段。疫苗的长期预防效果及安全性也有待临床数据考证。
最后一天的议程聚焦持续性感染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多位本校、国内其他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参与研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实现了不同时区线上国际会议有益尝试。
“国际感染病科学与应用研讨会”已经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一大品牌会议,为本领域知名学者专家搭建了一个专业平台,探讨新发突发和持续性感染性疾病的关键科学问题、交流研究新发现、评估现有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效果、建立基础及转化研究的合作机制,将为健康中国贡献重要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