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复旦上医每幢建筑出了一份报告 他们想让校园无障有“爱”

2020-12-07 19:01:15 复旦大学

    每天,我们行色匆匆地走在校园里,穿梭于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和寝室之间。也许从未关心过这些建筑的无障碍通道;也许只有在腿脚受伤的时候才感受到在校园里生活的不便……

    在复旦上医,有这样一群师生,他们怀着让校园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让专业实践在校园里生根开花。34位学生,3个月的时间,一份长达138页的报告,对校园里的33处建筑楼宇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出具详细的“诊断书”,依据这份报告,复旦上医校园里的种种细节正在发生悄然改变,变得更有温情……这份报告也是国内高校的一次先行实践探索。

    12月3日是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中午在枫林校区一楼食堂西门电梯处,团队现场发布了这份报告。同时,举办了一场“辅具进校园体验活动”,通过生活、盲人、偏瘫和轮椅4个体验区的切身体验,让在场的师生们都深切感受到了需要基于平等、包容、共享,来共同建设无障碍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为校园“把脉诊断”的团队。

    诊断报告,一楼一份

    8月初,正值炎夏,亦是暑期。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下简称“研究中心”)的34名研究生没有闲着。他们进入复旦上医校园,分组行动,花了两天时间对校园里全部33处建筑楼宇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地毯式调查。

    和人们日常走进教学楼、食堂、图书馆不同,这些学生对建筑的观察就像福尔摩斯,对种种细节体察入微。他们出现在楼梯、台阶、电梯、通道、卫生间、宿舍等角落。无障碍出入口的门开启阻力是否太大、轮椅坡道是否防滑、无障碍通道是否给轮椅设置了足够的回转空间……他们不仅用量化工具调查——软尺测距离,软件量角度,问卷记数据,还亲身体验了残障人士使用设施的过程,充分对校园的无障碍环境进行测评。

51.png

52.png

53.png

54.png

55.png

    8月下旬,校园内各建筑楼宇的个体诊断报告正式收集完毕。其内容包括楼宇基本信息、实地调查数据、楼宇无障碍建设基本情况、障碍程度诊断及改造建议等。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统计了每一种无障碍设施的达标情况、每一类功能建筑的无障碍设施问题与建议等,形成了对复旦上医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的整体评估报告,最终在10月下旬汇总成一份138页的《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评估暨校园无忧行动特色党建项目报告》。

    复旦上医的校园无障碍环境究竟如何?据研究中心主任吕军介绍,从总体上看,经过改建的复旦上医校园的无障碍设计达标情况还是不错的,不过仍存在未设置无障碍标识、无障碍设施需维护改造等问题。

    出具了“诊断书”,项目组还为校园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分区域改造方案。项目组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基本思路,选取二号书院楼、第二教学楼、西苑食堂、康泉图书馆及全家便利店作为枫林校区“宿舍楼-教学楼-食堂-图书馆- 超市”五处基本功能场所,并围绕这五个场所制定短期及长期无障碍改造方案,为复旦上医营造“居住无忧、上课无忧、用餐无忧、借阅无忧、购物无忧”的“五优”环境。

56.png


    无障碍建设是一件全体受益的事

    “所有的障碍本质上都是意识观念上的障碍。”这句话出现在报告册的前言部分。

    若问无障碍设计的服务对象是谁,或许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残障人士,“其实,无障碍是一种通用设计,适用于每一个人。”吕军如此说道。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暂时处于行动不便的状态,如打球受伤暂时行动不便、搬运重物等;还会面临因台阶过多、雨天地滑等问题而增加的受伤甚至致残风险。这意味着建设无障碍环境实属必要。制定的建议标准恰恰是为了提供便利,减少风险,预防残疾。因此,无障碍设施瞄准的是大多数人的需求。无障碍建设,是一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体受益的事业。

    一个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往往功夫在细节之中。“标准的无障碍设施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一个联通的系统,每处细节都要联系起来考虑。一个要素未达标,整个系统的功能就可能难以实现。”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孙梅说。参与调研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草感慨道,在调研中,他们会发现,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环境设计有时会成为残障人士的困扰,“所以我们更需要从残障人士的角度感受环境。”在调查过程中,有个曾经因为打球伤到脚的同学特别有感触,“平时如履平地的地方,但在受伤的时候就是很难上去。”

    在报告里,团队提出了很多精准到细节的改造方案。比如,无障碍宿舍的浴室里,防水台的设计应该下凹,而不是加高;设置低位服务台和低位公共饮水设施;拓宽无障碍厕位的门……

    关于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呼声并非最近才出现。2015年12月,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成立,立足于中国残疾预防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为残疾问题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次年,研究中心的老师就带领“德隆学者计划”的学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吕军表示,近年来,无障碍需求在升级,社会意识在进步,相应地,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在推进。今年,以打造研究生示范党支部为契机,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监督联合党支部的特色党建项目启动。

    把研究成果写在身边校园里

    项目的实施也是育人的过程。从前期的方案制定与调查准备:根据地图和研究资料筛选调查对象并按功能分类,形成调查清单;把散落在各文件中的相关规范搜集起来,形成能全面、定量调查建筑内无障碍设施的规范标准;制定结构化问卷;通过预调研改进方案和工具,形成个体诊断报告模板;组织调查培训……学生们从中受益匪浅。

     “对于我们来说,这项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2018级博士生王希晨认为,没有科研经验的新生可以借此锻炼能力,为日后的研究夯实基础,如怎样从研究者、实践者的视角看问题,知晓关注点在哪,积累技术经验等;老生也有收获,如思考无障碍环境建设与自己研究方向的交叉、融通等。

    在吕军看来,除了科研能力的积累,项目的实施也是科研育人价值的体现。吕军所在的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残联复旦大学无障碍环境研究基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她说,同学们在最熟悉的校园里开展研究,干劲十足,而且把项目成果写在身边的校园里,能切实改善学习生活环境,是很有意义的科研育人实践。

    该项目的实施还获得了枫林校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从项目启动起,枫林管委会就全程支持并密切关注学生的调研。 “这份调查报告是管委会完善校园设施的依据。” 枫林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季一宁表示,报告不仅列出了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还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了短、中、长期的可操作性建议。根据这份报告,目前,无障碍校园改造计划正在持续推进中。管委会正着手完成设置无障碍标识等短期目标,加装无障碍电梯等中长期目标也将列入后续的校园改建规划之中。

    吕军表示,这份无障碍环境建设评估报告全面而详细,具有前瞻性,在国内高校中尚属前列。目前,研究中心正在将这套无障碍设施诊断工具软件化,希望将可复制的经验逐步推广到其他高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去。

57.png

58.png

59.png

    12月3日中午,在枫林校区一楼食堂西门电梯处,团队举办了一场“辅具进校园体验活动”

    今天活动的最后,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们,还向全国高校的学生发出了“推进通用无障碍建设 打造友好型校园环境的‘无忧’校园建设复旦倡议”。呼吁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传播理念,大力推动无障碍校园建设;建立标准,打造校园无障碍环境规范;力行实践,保障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包容互通,提升校园无障碍环境价值。提升我国高校在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的带动与模范作用,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从形式走向价值。

    

责任编辑:李沁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暂无评论
    这些学生为复旦上医每幢建筑出了一份报告 他们想让校园无障有“爱”。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