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行动】提升人文哲学素养 勇挑科技创新重担

2020-12-24 16:47:09

近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工第四支部与哲学学院教工第二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围绕“四史”学习,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开展深入交流。                  

计算机学院教工第四支部党员朱扬勇教授作题为“旖旎数据之数据的真实性”的引论报告,他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多方面阐述了数据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以及科技领域中数据真实性和虚拟性的矛盾统一。

随后,哲学学院教工第二支部的汪行福教授介绍了其所主持的与复杂系统相关的社科重点项目的研究情况;张庆熊教授从人何以为人的角度进行了哲学阐述,引发参会者对科技中哲学问题的热烈讨论。

计算机学院教工第二支部的张亮教授则提出了关于大数据和个人数据的感知偏见问题。他表示,从技术层面而言,不同层次的数据可能会被混淆,导致研究者的自我迷失。沈立炜副教授提出了科学技术中伦理学相关的问题,即如何在科学研究中秉持社会公知、促进社会发展。哲学系汪行福教授从人的行为规则以及人的行为目标共识方面给予阐述。计算机学院吴毅坚副教授从科幻电影中科技与人性、哲学相关的内容入手,对机器人三定律、潜意识等问题提出了哲学高度的思考。哲学学院郁喆隽副教授回应到,在数据方面,哲学发展滞后于技术发展,数据没有本体论基础,仍然需要从认识论甚至政治和伦理的角度进一步研究。

哲学学院教工第二支部党员、副院长王新生教授表示,哲学学科和计算机科学学科的交流非常必要,此次共建活动是学习“四史”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方加强思想交流、学科互补的有益尝试。

通过支部共建交流,两支部党员对数据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认识到科学需要敬畏,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支撑可以互相结合。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数据逐渐成为自然人在信息世界的延伸,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自然人在现实世界的能力延伸。从哲学高度理解科学发展,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科为媒,理论作引,两支部在共建交流中提升人文哲学素养,勇挑科技创新重担,完善支部共建机制,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责任编辑:王怡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近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工第四支部与哲学学院教工第二支部开展共建活动。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