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王清义受邀参加《中华源·河南故事》新闻发布会

2021-07-03 12:54:04 黄立赫

01.jpg

校党委书记王清义回答记者提问

02.png

发布会现场


如何创新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带有中国印记、河南元素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怎样把历史的、现代的河南呈现给世界,生动讲好中国故事的“河南篇章”?6月29日下午,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二批‘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新闻发布会。

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付静,校党委书记王清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张俊峰,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方国根,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参加发布会。五位发布人重点介绍了第二批“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特色亮点、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努力方向。

“华水作为《大运河》分卷的主创单位,如何讲述运河的故事?”“华水在加强水文化外译与传播、构建水利对外话语体系方面有什么考虑”,面对记者的现场提问,王清义进行了详细的回答。

王清义表示,华水作为黄河流域唯一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高度重视水文化研究和外文翻译工作,成立相关工作机构,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与省委外办共建“河南省黄河生态文明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获批黄河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水文化研究中心两个河南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多项涉水国家基金项目,出版著作20余部,完成了《中华源•河南故事——红旗渠》分卷的英文翻译和《中国河南》俄语版、西语版的翻译工作,为河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省委外办把《大运河》分卷撰写、翻译工作交给华水,正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肯定和充分认可。

王清义指出,华水在接到《大运河》卷撰写和翻译任务后,组建了创作和英文翻译团队,做到了无缝对接和精心打磨。在撰写过程中,我们运用“点、线、面”相结合方法,选取运河发展史、运河文化形态、运河功能价值三个维度,着重讲好大禹治水、鸿沟开挖和隋唐大运河的故事,科学展示运河古都、运河城镇和运河文脉,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内涵,使河南大运河成为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支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采用了直译和意译以及文化涵化等翻译策略,既注重传播中华文化和我国价值理念,又注重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

王清义强调,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担负起水文化外译与传播的光荣使命,在构建水利对外话语体系中贡献华水智慧。一是深耕水利行业这一丰厚土壤。用好学校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汇聚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挖掘水利行业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想,全面推进“五水综改”等方面好经验好做法,为讲好水利故事、水文化故事厚植基础。二是抓住学术研究这一根本任务。既依托省级社科平台,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水利事业蕴含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引入有价值和可借鉴的东西,用他国的语言讲述中国治水兴水的故事,实现理论高度和话语体系的深度融合。三是用好技术赋能这一现代手段。适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建设水文化外译与传播新媒体平台,用世界的语言、新媒体的手段立体化展示中国水文化,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传播体系。四是把牢人才培养这一鲜明目标。依托设在学校的水利部服务“一带一路”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分基地、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共建的华禹学院,以培养“专业精、语言通、善交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快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发挥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据悉,“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由省委外办总策划,中国外文局、中国译协翻译与传播专家担任顾问,是国内第一套由省级政府层面策划、系统对外译介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外文系列丛书,是“翻译河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规划了近30个选题。2020年,丛书首批十个分卷出版发布后深受各方好评。此次发布的第二批丛书包括《脱贫攻坚》《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大运河》《文物》《焦裕禄(法语版)》《庄子》《空中丝绸之路》《航空城》《黄帝》十个分卷。


责任编辑:涂陈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6月2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二批‘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新闻发布会,校党委书记王清义受邀出席
    }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