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特稿】创建“双一流”:把脉问诊开良方 对标国际建一流

2020-12-15 19:43:48 天津大学校报


把脉问诊开良方 对标国际建一流

——天津大学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探索与实践

在“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建设一流的大学、打造一流的学科,就必须要立足中国特色、面向国际维度,汇聚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近年来,天津大学在高质量推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始终聚焦人才培养这一关键核心点和学科建设这一基础支撑面,坚持以评促建、点面结合,通过多措并举,强化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构建了天大特色的“SPI-IP”学科国际同行评议模式。

B357

天津大学“SPI—IP”国际评议模式

多措并举,国际化培养创新提升。我校近年实施系列创新举措,取得卓越成效,已被教育部简报报道:一是通过实施“顶尖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项目”“博士学位论文国际评审项目”,进行博士学位论文海外评审与国际答辩,探索建立了国际联合指导培养新模式, 2019年共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39人、国际评审25人,论文质量得到专家广泛认可;二是开展“天津大学研究生国际化教学体系建设”,加强研究生示范性全英文专业、课程、教材及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已开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200余门,支持建设21个研究生示范性全英文专业,覆盖半数以上一级学科;三是通过设置“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实施“博士生海外访学激励计划”,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拓展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途径,近年专项资助600余名优秀博士生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

科学组织,学科国际评议成效显著。自2016年起,我校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试点启动了光学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主动邀约接受“国际大考”,截至目前,已有7个学科先后完成了该项工作。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逐步形成了天大特色的“SPI-IP”学科国际同行评议模式,相关成果得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并被国务院新闻办网站转载关注。

我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关键核心点和学科建设这一基础支撑面的有机结合,进行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探索与实践,致力于打造更多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学科平台,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更有效地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

紧跟时代谋新策

创新理念助发展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冲锋号”。天大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要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汲取中外先进经验,走出符合学校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基于此,我校自2016年启动了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始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宣,推动学科内涵建设和一流水准”的方针和“高标准、科学性、高质量”的原则。在国际评议工作中,研究生院学科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包括前期筹备、材料准备、专家遴选、现场评议和意见反馈在内的工作流程和注意环节,形成了具有“天大特色”的学科国际同行评议模式——“SPI-IP”,即包括自评估(Self-evaluation)、预评估(Pre-evaluation)、国际专家评议(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学科后续改进(Improvement)和学科建设“后评估”(Post-evaluation)环节,为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校“SPI-IP”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环节:

一是学科自我评议(Self-evaluation),即由学科撰写书面自评报告,全面介绍学科在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及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初步自查不足之处。

二是开展预评估(Pre-evaluation),通过国际顶尖专家预评审,帮助查找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深入梳理和总结学科建设成效,对学科建设发展提出建议。

三是国际专家评议(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即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通过听取报告、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学科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科研水平、管理机制、支撑条件等进行调研,对学科进行整体评议,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并于现场评议结束一个月以内反馈书面评议结论。

四是学科后续改进(Improvement),即学科参照国际同行评议结果,以国际一流学科为标准,明确战略目标、调整学科规划、凝练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学科高峰。

五是学科建设“后评估”(Post-evaluation),围绕国际同行评议后改进完善的学科发展规划,开展学科建设后评估。后评估周期设定为3-4年,内容包括检查学科建设成效、评估学科国际水准,并将政策资源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融入其中。

学科国际同行评议为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驱动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我校在多次组织实施学科国际评议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创新了学科建设的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速了“双一流”的国际化步伐。

精心组织稳推动

开出良方促建设

我校在开展的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世界一流”考量“学科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处及被评议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我校已圆满完成了7个学科的国际评议工作。在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会上,校党委书记李家俊强调:天津大学要在全球视野下谋求发展,我校优势学科要更加奋发有为,以自身的一流建设推动乃至引领未来工程科学的卓越发展。此外,校领导孙广平、王树新、赵美蓉、古瑶等也先后出席了相关学科国际专家现场评议工作的启动会、汇报会、反馈会等,充分体现出学校领导班子给予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的重视。让我们结合国际同行评议工作的具体实践情况,简要回顾一下各学科的评议具体过程,旨在以评促建,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

光学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 2016年1月,光学工程学科试点开展学科国际评议工作,邀请的7位现场评议专家均为光学领域知名学者,他们来自包括美国三大光学中心在内的光学领域世界一流学术机构。评议专家组听取了光学工程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汇报,参观了校图书馆、光学中心研究实验室和本科生公共实验室,并与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进行了座谈。

评议专家组建议:要实现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需制定好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路线图、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光学领域的国际顶尖人才、深化与各大光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些代表性科研方向做到领跑世界。

光学工程学科国际评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 2018年5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科联合举办国际同行评议,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日本工程院院士等在内的7位国际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现场评议专家。评议专家组听取了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工作汇报,评议专家一行还考察了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展厅、相关实验室、校图书馆,并与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评议专家组建议:要实现世界一流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目标,需以智能与计算学部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CS+X)。

智能学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国际评议工作对计算机学科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评议专家对学科建设的把脉非常精准,有利于学科对照国际一流标准补短板、强弱项;同时,国际专家对学科建设成果非常认可,实质性地加深了天大与国际一流高校的科研合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学科国际评议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 2019年6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举行,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高校的7位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了现场评议。评议专家组听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作汇报,与学科的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参观了实验室,全面了解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评议专家组对学科整体的科研水平和教育项目印象深刻,认为学科发展具有巨大潜能,同时建议学科设立“世界一流”建设目标的短期和长期基准机构,完善未来规划和实施细则。

管理学部主任霍宝锋表示,国际评议工作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们将继续做好后期改进工作,根据国际同行评议结果,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调整学科建设规划,布局学科发展方向,实现学科可持续和高水平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评议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 2019年8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举行,7位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受邀担任现场评议专家。评议专家组先后听取了学校的整体评议工作介绍和环境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多维度的自评汇报,实地走访了北洋园校区及卫津路校区实验室,并与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全面了解了环境与工程学科的建设情况。

评议专家组建议: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质量评价,加强与工业界的互动协作;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强化教师间的共享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学者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推进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评议

建筑学学科国际同行评议—— 2019年10月,建筑学学科进行了国际同行评议,来自伦敦大学学院、佐治亚理工大学、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迪夫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及知名建筑期刊的7位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了现场评议。评议组专家听取了建筑学科的建设报告,参观了低碳建筑可变模块实验室、模型制作室,考察了学生教学研究环境,并与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全面了解了建筑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评议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建筑学科在建设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对建筑学的人才培养成效、科研技术水平等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发展中的不足和瓶颈,建议该学科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拓宽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并形成全面的战略计划。

建筑学学科国际评议

土木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 2019年11月,土木工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举行,来自欧洲科学院、美国工程院、日本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等院士在内的9位土木工程学科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受邀担任专家。该国际同行评议主要分为学科自评、专家现场考察、专家综合评议反馈、学科规划提升等环节。评议专家听取了工作汇报,实地走访考察了校史馆、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室,并与教师、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评议专家组建议:要实现世界一流土木工程学科的建设目标,需集中优势资源在若干代表性科研方向做到世界领跑;鼓励教师专注原始创新性研究,多进行学科交叉、国际合作,努力产出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注重对本科生、研究生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

土木工程学科国际评议

以评促建重内涵

成效显著创一流

我校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秉承“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对标国际、争创一流”的理念,通过精心组织实施,为学科把脉问诊、开出良方,深入推动学科内涵发展和一流建设,同时为学校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支撑,意义深远。

着力完善学科制度化保障。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的实施是学科建设机制改革的新探索,学校为此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学科自我评估模式。天津大学在已有的AMBA认证、ICHME认证、学位点自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等基础上,加入面向学科的国际同行评议,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SPI-IP”学科国际评议模式的实践,有力实现了从“自评估”到“后评估”的闭环评议、“诊断式”和“发展式”相结合评议、“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相结合评议,以实现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长期效应。

着力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天津大学在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中共邀请了涵盖外籍院士、图灵奖获得者、顶级学术期刊主编等40余位国际顶尖专家,为学科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引导学科以世界一流标准梳理自身特色和优势,明确问题和瓶颈,为学科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指明方向。通过对专家评议报告的科学分析,各参评学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声誉与文化建设等方面推出了提升举措,强化了学科建设的主动性,深入推进了内涵发展和一流建设。

着重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国际同行评议专家在全球学科领域内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性,在评议过程中对我校学科现有成果、优势和特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我校也扩大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并拓展了国际合作渠道。同时,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的全方位诊断为我校学科改革创新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参考,助力我校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引领学科加强内涵建设、进行资源整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及相关机制体制改革,为学校加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蓄了力量。

当前,正值“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能否把准“双一流”建设的时代需求,能否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一重要发展契机,将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成败角逐的关键。未来,我校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创新举措,在全校一盘棋的思路下,全力打造更多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学科,着力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扎实的基础平台。

(本版图片和稿件由研究生院提供)

(本版刊登于2020年12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刘佳慧)


责任编辑:高立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把脉问诊开良方 对标国际建一流 ——天津大学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工作探索与实践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