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同时代一起前进
———记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姚娟
姚娟,女,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毕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学认真积极,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因而深受同事的好评、学生的敬爱、领导的肯定,历年来,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姚娟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2002年至今,发表论文30多篇,约计20多万字,其中有多篇刊发在CSSCI核心期刊上。她参与了《网络新闻标题设计》、《电视节目策划》等教材的编撰,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全媒体语境下新闻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及湖北省人文社科等多项课题。
“要遇见最好的自己”
1995 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姚娟老师被分配至武汉开发区二中,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怀着一颗青春志愿的心,她迫切地想把爱传递给学生,希望看见自己的付出能在学生们身上结出果实。但在送走了自己第二届学生后,一个想法在姚娟心里强烈生发,“我以后的生活就像这样,能从起点看到终点吗?”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提升自己?考研,用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此,“不断前进”就成为了姚娟老师的人生信条。
但远离校园多年,又作为一个2 岁孩子的母亲,重拾书本谈何容易。2001 年,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姚娟老师沉下心,在教学之余积极学习。可惜的是,姚娟的第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但姚娟没有气馁,“不断前进”的信念始终激励着她。她开始总结经验,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积极准备二战。第二年,姚娟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三年的硕士阶段学习带给姚娟老师的不是骄傲自满,反而是更大的激励。她说:“有挑战的、未知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姚娟老师选择了报考博士研究生。此时已是年届三十的姚娟,以微弱的差距与博士失之交臂。
“做多久的学问,取决于自己的需求,更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你希望自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那么,你就要不停地学习。”同考取研究生时一样,姚娟没有被挫折打败。2006年,姚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姚娟老师还获得了“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优秀博士生”等荣誉。古语云: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尤其是教师要持久地进行教育科研,必须有扎实的功底。
本科毕业七年后,两次考研,两次考博。不难看出,姚娟老师是一个不轻易放弃追求的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无论走到了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她都会选择用知识来使生命更加丰盈。正如她常说的一句话,“要遇见最好的自己”,她也是这样践行的。
“每一段未来都是未知数”
2009 年,姚娟老师博士毕业后,来到武汉东湖学院担任教师。由于学校没有文学专业,姚老师面临着人生的又一项挑战———调整教学科研方向。
为了能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阶段并没有新闻方向学习背景的她,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用一年时间将科研方向转到新闻教育上,“要首先调整好自己的科研方向,才能明确前行的目标。”刚进学校的第一年,姚娟老师教授的都是文学类的公共基础课。她每天只要一有空就待在图书馆,她的一位学生感慨:“在图书馆遇到您的次数比在教学楼都多!”就连图书馆管理员都说:“姚娟老师是教职工里借书量最多的一位教师。”喜爱看书的她,借书多,也爱买书。在她的家中,书柜里堆满了全是她购买的书籍,同是人民教师的丈夫,书柜里全然没有他的“位置”。
2011 年,姚老师的第一篇新闻教育方向论文《食品安全报道中的几个问题》在《新闻实践》上刊发。论文的发表意味着转型的初步成功。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往事,姚老师的快乐溢于言表。随后,《时代呼唤观点记者》、《电视民生新闻相关概念的解读》开始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她还参与编撰了《网络新闻标题设计》、《电视节目策划》等教材。但要成为自己口中“不可替代”的老师,她认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随后,她又选择到武汉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班进修一年。武大纪莉老师好奇地问她:“你都已经考取博士了,何必再花钱来读个研究生?”姚娟笑着摇摇头,她看重的不是学历,是要用知识来不断丰富自己。
直至今日,姚娟已拥有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应该可以“安分守己”的过日子了。但是没有,姚老师说:“她一直追求着兴趣与职业能够相结合的生活。”由于姚老师文学功底扎实,语言能力强,她担任了《普通话语音训练》、《即兴口语表达》、《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主讲教师,在教学中,她如鱼得水,展现出自己的驾驭能力。于是姚老师再次重新定位,将教学的重点对准了播音主持方向。而这再一次的转变方向,既是她自己的选择也被认为是最适合她的方向,可以说是“性格与热爱的结合”。面对着这个与新闻相关,又有着自己特殊要求的专业,姚娟老师选择继续学习。2012年,姚娟老师考取了《一级乙等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2013 年,姚老师还拿到了《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证》。今年暑假,姚娟老师向学校申请到中国传媒大学进修12 天。用姚娟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每年都在不断的学习、考试”。但就是这样,姚娟老师认为自己离“不可替代”的老师仍有差距。
不论是考研、考博时期的转方向,还是就业后科研方向的改变,姚娟老师都能平稳度过,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我喜欢学习,喜欢教学和科研,这是我的人生乐趣!”
“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科研上”
在决定选择以“新闻教育”为方向做科研时,姚娟老师就下定决心要“在一个地方挖井”。作为一个传统学科,新闻研究已逐渐趋于饱和,她又开始关注“新媒体”,而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二者结合成为了她的主要研究方向。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也十分大,请来不少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做报告,每场报告我都必定到场,每位专家的观点我也都虚心学习。”近几年,姚娟老师共发表科研论文20 余篇,约计20 余万字,并有多篇刊发在CSSCI核心期刊上。
今年7 月,努力终结硕果。由姚娟老师主持的项目《全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获批成为2014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这也是她个人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此外,她还主持了省级人文社科课题《食品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研究———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为例》、省级教研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姚娟老师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有她个人努力的因素,它更多地是体现着学校近年来对教学科研的重视与扶持、凝聚着众多同事和教师的心血。“天上掉馅饼,要长得高的人才接得到。”这是姚娟老师对这次拿到教育部课题的看法。而对于自己为什么能“长得高”。姚老师认为是热爱。“喜欢科研”也是姚老师反复提到的。而只有对教学科研的执著与热爱,才有今天姚老师在学术上的开花结果。
“因可爱而美丽,因认真而受尊敬”
知性优雅是姚娟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2008 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刘文军在谈起姚老师时说:“每次看见姚老师,你会觉得她的眼睛里都是笑意。”他回忆说,自己大学前两年因为在校团刊编辑部工作的缘故,偶尔会逃课出去采访和排版。但到了大三,他沉下心来复习考研。上课时间就带着书去教室,下课之后就抓紧时间学习。
记得有一次,在上午上完姚老师的课之后,他一个人默默在教室补习英语。这时,姚老师还主动走过来了解情况。在得知刘文军同学打算考研时,姚老师不仅及时给他专业上的指导,在选择考研学校时,姚老师的建议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自此之后,姚老师的和刘文军之间的师生情谊慢慢培养起来。在历经波折考上华师研究生之后,刘文军选择继续深造。考博带给刘文军的压力以及一些不顺心的事影响了他的复习备考。就在此时,姚娟老师及时给他帮助,安慰他不要沮丧,嘱咐他安心备考。还用自己当年考博的经验指点他,鼓励他要平衡心态。在姚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最终刘文军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尽管快两年都没见过刘文军了,但姚老师还是和他保持着联系,时常通过电话和网络探讨一些生活问题和学术问题。“从姚老师身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收获了坚强的人生信念和积极面对任何困难的信心。”
冯义安是姚老师教过的比较特殊的一位学生。在经历高考的失利之后,到大学后的他一直不快乐。姚娟老师发现后,就从关心他的生活开始,做他的朋友,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找回信心和目标。冯义安在毕业的那一天发短信给姚老师:“回想起大学四年,想到有姚老师的教育引导,我感到很幸福。”
立三尺讲台,人民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的重任,更是肩负了一份育人的责任。也许正是这份育人工作中的细心和用心,姚娟老师收获着教学之外更多的东西———一份与学生共同成长、感知生活的温情。“教学相长,是我与学生的一种相处方式。”姚娟说到。
19 年来,姚娟用“不断前进”的信念创造着属于她自己的人生奇迹。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动力让自己坚持不断向前呢?我想,在采访中姚娟老师的一句话是最好的注解:“积累知识,因为运气是需要实力积淀的”。相信她会一直用笑容征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阻碍,抒写属于她自己的幸福人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