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一号”潜地导弹也就是阅兵里大杀器“巨浪二号”的初代。印象最深的是被采访的军工人,不约而同地回顾,攻坚的岁月是最幸福的。当年的总装车间主任,副总设计师,零件技工,说起巨浪的细节,眼神都闪着光。
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实验室,资金匮乏,条件恶劣,想起片子里采访一位先辈关于核潜艇,答曰别说核潜艇应该是什么样,连潜艇都没见过,真的是一穷二白。
“巨浪一号”潜地导弹不仅是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使我国具备了二次核打击的能力,而且开启了固体导弹的发展道路。然而,在1965年论证时,潜地导弹的科研在我国是完全的空白。 从荒凉的大漠深处开始,“巨浪一号”的研制走过了十七年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其间遭遇的技术困难、工艺困难数不胜数。 在国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巨浪一号”的研制被迫舍弃了一些必要环节,这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巨浪一号”形体较小,之前东风系列的经验和基础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参考,导弹的所有系统都要重新设计。特别是水下弹道系统,更是白手起家,从最基础的试验开始做起,一点点地记录数据,反反复复计算和修正复杂的力学参数。
潜地导弹的试验过程十分复杂,而当时很多试验手段都不具备,军工人不得不设想出各种“土办法”,来攻克难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精度要求对落后的生产设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没有数控机床的情况下,如何靠着技工的手做出和电脑相媲美的部件。 好容易越过一道道难关,但是当1982年第一次实弹试射时,“巨浪一号”的第一发试验弹竟然在空中爆炸了,巨浪1号潜射导弹,是中国第一款固体燃料导弹。第一次发射时,因为一个插头松动,导致失败。由于时间有限,军工们用胶水固定不达标的插头后,进行了第二次试射,取得成功。
中国在高精尖领域取得辉煌的背后,是前辈们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重压下的坚持,是属于中国历史的深刻记忆。科学研究工作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科研院所的党员是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理性思维较强的群体, 在科研工作中,党员队伍中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发挥出带头作用,必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