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院士小屋”优势资源 持续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发展
一、支部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党委电自教研室党支部,曾培养出优秀共产党员、我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杨奇逊,被誉为“中国首台微机保护装置诞生地”的“院士小屋”是党支部的文化瑰宝。继承、发扬老一辈电力人“爱党爱国、笃行实干、勤奋进取、锲而不舍”的高尚品质,是电自教研室党支部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工作举措
电自教研室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院士小屋”为载体,融合电力系统“零线、火线、地线”基础知识,构建“三线+三力”工作模式,推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政治“零线”,增强党建工作“凝聚力”
“零线”是电能交汇的基本线。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推进规范化建设,按照“七个有力”要求持续推动党支部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肃规范开展政治生活,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党支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化“包联”促学机制,切实做到教育党员有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做到管理党员有力;坚持把纪律、规范和义务挺在前面,做到监督党员有力;坚持将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科研,与电科院、头部企业、研究生党支部等联学共建,做到凝聚师生有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文化走廊和“院士小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党支部在院士小屋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的效果或高度评价。
(二)对标一流“火线”,强化党业融合“发展力”
“火线”是输送电能的骨干线。党支部突出系统观念,着力构建有重点、有目标、有评价的一融双高工作部署,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和服务师生中,解决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事业高质量发展彰显高质量党建的优势、实效和引领作用。
党支部抓好“党建+教学”关键点,选优配强党支部委员,开展“有组织教学”,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业绩。紧扣“党建+科研”出发点,党支部“把关定向”、团队“项目攻坚”、党员“岗位建功”,开展“有组织科研”,获省部级奖励8项。把握“党建+帮扶”着力点,将教学辅导会、项目申报帮审会等与党支部活动相结合,做到组织师生有力,带动青年教师获批“燕赵英才”卡等。找准“党建+服务”切入点,扎实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召开教学改革促就业等座谈会等活动,做到服务师生有力。
(三)拓宽增能“地线”,提升育人实效“贡献力”
“地线”是衡量电位的基准线。党支部悉心推动‘院士小屋’教育基地建设,提高思政内涵融入水平,形成育人合力;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主动扩展对外联合,通过“校企协作,互联共建”等党建+业务交流活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形成良好的联学、联研、联建关系,实现互学互鉴、合作互促。
党支部完善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配备校企双导师。着力实现“产学研用”有效衔接,使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以模范引领传承优秀基因,深挖“院士小屋”育人元素,宣传优秀事迹,做到宣传师生有力。指导学生聚焦“双碳”战略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源电力人才。
三、工作成效
依托“院士小屋”资源和党性教育品牌,强化了校内外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和党性锻炼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了红色基因传承。通过在“院士小屋”开展沉浸式党建业务融合教育、支部活动与教研室组会、备课会、项目交流会等,进一步增强了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助力“西电东送”工程、技术支撑京津冀产学研融合发展和保定“全国碳中和产业之都”建设,强化责任与担当。党支部书记作为负责人的继电保护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获批2024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1项;党支部入选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连续两年引进特聘副教授,积极参与援外培训项目,接待了70余个国家或地区近600名电力系统司处级官员和技术专家,助力“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