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也激发了德意志企求从中国攫取特权的欲望。普鲁士派出了远征队,要在中国取得与英、法、美、俄四国在华同等的权利与地位,并不惜采用敌意的示威行动以胁迫清政府谈判签约。1860年初,普鲁士远征队出发,1861年(咸丰十一年)3月到达上海,不久又到达天津。1861年5月,普方提出谈判签约事宜,既对清政府进行威胁,又对清政府进行诱骗。最后,清政府妥协让步。9月2日,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崇纶与普鲁士及德意志各邦的代表艾林波签订了《通商条约》。
第三次反围剿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对红一方面军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发动的第三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并聘请德、日、英军事顾问,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分3路向中央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从福建千里回师赣南,并以一部兵力结合地方武装,迟滞敌进。8月4日,红军突然东进莲塘,7日至11日,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发动攻击,并三战三捷。在兴国休整半月后,对疲惫退敌实行追击,再取三捷。至此,红军在80天内,歼敌3万余人,缴枪1.26余万支,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