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让专业课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每周举办的“午间教师沙龙”上,一位老师铿锵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是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工程学部王立成教授,他负责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近三年来,王立成主持完成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基金项目3项,发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2篇,获得教育教学奖励3项。他提出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交流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需求导向的“水工钢混”课程培养目标,以古今对照、中外对比的方式,彰显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 “中国自信、未来自信、专业自信”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彰显大国建造辉煌,弘扬工匠精神。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我国工程建设新成果和新技术,王立成收集中国古代工程建设领域的历史成就和近年来在重大工程、“一带一路”倡议中取得的水利、港口等工程建设成果资料作为案例。通过深入挖掘重大工程背后、优秀人物身上的思政素材,展现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将思政元素属性渗透进专业知识教学。王立成认为不仅要加强、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更要激发学生专业认同感,树立学生的“大国意识”和“大国自信”,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他建设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为全校乃至全国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可借鉴模式和丰富的思政素材。
传承大工红色基因,深耕课程思政。王立成尤其注重挖掘本校师生、校友参与重大项目的经历和事迹。我校赵国藩院士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方面勇于创新,为我国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制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学界尊称为“北赵”。王立成通过对赵院士的介绍,向学生传递了大工贡献和红色基因。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大工人物”“大工故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远远胜过单纯的口头说教。在王立成创建的“大工红色历史-人物篇”案例库中,收录了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研究的大工老师和校友,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刻苦求学,激发其爱校、爱专业的热情和致力于国家工程建设的远大志向。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育人模式。王立成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才能讲的好。在课堂上介绍前沿理论、渗透科研思想,或是分享教师的科研感悟,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王立成精细化规划和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了课程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对接关系图谱,提出了“开门见山”“画龙点睛”“专题嵌入”“多元(素)融合”“隐性渗透”等5种模式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库。“思想教育很深刻受用”“课上还有一流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和讲课结合,很棒棒”,学生在学校教务系统上的留言展现出王立成思政教育的成效,99.46分的学生评价与99分的学校教师教学评价,也显示了师生对他的认可。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者筑心,润物无声。王立成在参与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时多次说道,“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他在学习笔记中写到,“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党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德服人、全力育人,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感染学生。”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努力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王立成不懈的追求。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