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结硕果:道桥支部教师陈伟利和梁艳指导学生斩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
9 月 12 日,为期三天(9 月 10-12 日)的 2025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道路与管道运输赛道” 总决赛在青海职业技术大学落下帷幕。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党支部陈伟利、梁艳两位教师指导的学生参赛团队,凭借作品《数智赋能 —— 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缺陷监测》,从全球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铜奖,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路桥工程系赢得荣誉。
作品扎根实战:源自两年高铁大桥建设项目
此次获奖作品,依托某高铁大桥施工监测及控制预警校企合作项目研发而成。该项目施工周期长达两年,所涉大桥为技术难度颇高的双塔 5 跨混合梁斜拉桥 —— 主跨长度达 260 米,采用极具辨识度的花瓶型桥塔,塔座以上索塔全高 95.50 米,48 对斜拉索均匀分布以承载桥面荷载。其中,两个长度各 7.0 米的钢 - 混结合段,作为联结钢箱梁与混凝土箱梁的 “关键枢纽”,因结构复杂、受力集中,成为大桥建设与运维中的核心难点,亦是团队技术攻关的核心方向。
在两年的项目参与过程中,陈伟利、梁艳两位教师带领学生全程深入施工一线,从数据采集、方案设计到技术调试,积累了海量一手工程经验。这份扎根实战的积淀,为作品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解行业痛点:三大难题实现技术突破
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的质量监测,长期以来困扰着道桥行业,主要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施工阶段振捣密实程度检测难,传统人工检测无法精准判断混凝土内部密实度,易留下结构安全隐患;二是交工验收阶段易漏检,结合段存在较多隐蔽部位,常规检测手段难以全面覆盖;三是运维阶段缺陷识别难,桥梁投入使用后,受环境侵蚀、车辆荷载等因素影响,缺陷更隐蔽,人工检测效率低、风险高。
针对这些行业 “卡脖子” 问题,两位教师指导学生对标交通强国建设要求,依托学校产教融合平台,将道桥工程技术与数字孪生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一方面完成施工数字化,建立大桥数字孪生模型并持续优化设计,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与精准管控;另一方面创新研发 “适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缺陷监测的安全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平台整合多维度监测数据,实现对结合段全寿命周期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
该平台的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某大桥 “浇筑缺陷检测难、验收阶段检测难、运维期间缺陷识别难” 的系列问题,其技术思路还可复制到更多大型桥梁工程中,具备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育人成效凸显:技能素养双提升,毕业即上岗
次参赛与项目研发过程,亦是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以赛促学、以赛育人” 的生动实践。在道路桥梁工程党支部的统筹与指导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技术研发、方案优化与赛事备赛。过程中,学生的数字化建模能力、监测平台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更在反复调试、攻坚克难中,培育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检测员职业素养。
从大桥施工现场到竞赛赛场,每一次数据核对、每一次算法优化,都是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双重锤炼。这种 “实战化” 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 “毕业即高质量上岗” 的育人目标,也彰显了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厚实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