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改变|雷达有音 唤您前行——记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黄培康

2020-09-02 18:51:45 张锦瑞 贺辰飞

第五期 · 导言

2016年4月28日,著名雷达目标特性专家黄培康院士回到阔别60年的母校———东南大学,报告厅座无虚席,黄院士为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我们的东大黄金岁月———读书·科研·人生分享》的精彩报告,黄院士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和报国情怀。

1  人物简介

黄培康,1935年生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学与雷达目标特性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航天二院科技委顾问,“目标与环境电磁散射(辐射)”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二院研究生院名誉院长。

黄培康院士是中国雷达目标特性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同时,黄培康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率、科学道德的楷模、科技创新的先锋

2  人物纪实

甘守寂寞,默洒汗水

“要做有用的事情,不要追求什么名利,只要做的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有用的事情就行”,黄培康认为,“在科研中一定要老老实实,坚持到底,不要随风倒,要有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精神,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黄培康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勤勤恳恳,无声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到:黄老师,您是做雷达的,航天事业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工作,您有没有考虑到会对自己之后的生活带来什么困扰呢?

 黄培院士回答说:当时多次出国留学都没有成功,因为我们搞的是国家的国防的航天事业。1956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国防部五院,在航天我一干就是60年。总的来说,那时候的思想就是爱国。老一辈也是这样,50年代,我们单位很多老一辈也做了榜样。航天大国也要做航天强国,国家没有航天不能成为强国的。在航天领域,出名的是少数的,多数的都是默默无名的,发表文章也勉强发表,也参加了很多国际会议,但核心的东西都不发表的,发表的文章并不代表全中国的水平,不代表我的水平,但是我们都认了。我们讲科教报国不是一句空话,不能把名利放在前面,默默无闻的人是绝大多数。没有评上院士的绝大多数都是比我好的,评上院士也是机遇。

        (采访来源: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学生联合会)

兄弟之谊,携手并进

2016年,与黄培康院士一同回到母校的还有一位院士,便是同为东大校友的著名通信技术专家张乃通院士。张乃通和黄培康两位院士是在1953年院系大调整时期于南京工学院相识的,是国家成立无线电系专业后的首届毕业生,也成了同住一个屋檐睡上下铺的好兄弟,并从此与无线电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说起这段机缘巧合,两人都倍感奇妙。当问及谁的成绩比较好时,两位院士都十分谦虚。“我的成绩不如黄培康,他一直是用功型的,而我属于不下功夫的那位”,张乃通院士自嘲道。“其实张教授是当时的班长,成绩比我好,当时我们班里的年龄差距是蛮大的,我年龄最小,所以我大学四年基本上是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幽默的黄培康院士说感觉自己当时很幸运也很幸福。

求学期间,两人都是刻苦优秀学生中的佼佼者,对此他们有着自己的小秘诀。虽然有自习教室,黄培康和张乃通却对图书馆有着特殊的感情,夏天电风扇凉爽,冬天有火盆取暖,他们每天都去图书馆抢位子,吃饭之前先占好座位,进行学习。当时没有教材,只有为数不多的从苏联运输过来的讲义,常常需要排长队领取,有时候领不到,他们就经常跑去图书馆借书,汲取知识。

 不过,和我们想象中50年代刻板枯燥的大学生活不同,张乃通与黄培康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大家就打一打桥牌、篮球之类的。周六周日的时候,两人经常一起去爬紫金山、去中山陵,等到周日下午再回来做实验、做习题。

 1956年,张乃通和黄培康同时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60多年来,两位院士在各自的领域上下求索,不懈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彰显了“东大人”的家国情怀!

心系学子,教育为重

黄培康院士主张“厚基础、重实践”,要求学生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院士强调,要注重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认为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学科交叉十分重要。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黄培康院士培养出硕士、博士共40余名。 

除此之外,黄培康院士还热心讲座,辗转于各个高校做相关演讲,传播学术知识与人生理想。2010年,黄培康院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作的题为“遥感目标特征提取与反演”的学术报告;2016年在母校东南大学,做的《我们的东大黄金岁月——读书·科研·人生分享》报告都备受好评。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只学表面的知识。学习要讲究,要打牢基础。进入社会以后,谋生的思想是不对的,我们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金钱,要淡薄名利,有事业心、有大师风范,要爱国,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工作有分工,有的是出名的,有的是不出名的,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但这都没关系,不管做哪种工作,都要全力做好,不要从名与利角度考虑,离它们远一点。趁年轻,打好基础,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做一个非常有用的人。”这是黄院士给莘莘学子的寄语,更是他对祖国、对未来的殷切期待!

3  学习感悟

肖紫云:

黄培康院士是我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位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他一直告诫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事情,不要过分追求名利。他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后辈,我们也应该做到像黄教授主张的那样,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做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秦蜜源:

黄培康院士为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率、科学道德的楷模、科技创新的先锋。学习了黄院士的成长经历,我意识到: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只学表面的知识,黄院士激发了我们科学精神的传承和为梦想而奋斗的勇气

资料来源 | 东南大学新闻网、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学生联合会等

整理排版 | 交通运输工程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张锦瑞、贺辰飞

责任编辑:沈明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茫茫太空,以雷达追索,音波所及,牵起他的一生,以科学为名,报航空之志。他就是黄培康院士。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