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雪融,
岭南花开。
根脉通连,
共盼春来。
对疫情下建筑适应性设计和运营管理的思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形成和传播需要从根本上深刻反思人类破坏大自然和谐的不当行为,并以此为戒,提高全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从疫情的行业应对来看,当下建筑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疫情下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和运营管理。
针对疫情防控,我国对医疗建筑及传染病医院的设计有严格的、科学的技术标准。其他建筑满足生活、工作、学习等日常要求即可,无需达到此类专业防控的技术标准。但是,从本次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的特点看,合理有效的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设计还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问题。建筑自然通风不仅是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筑疫情应急有效措施之一。如何提高自然通风的效率,以及既有通风空调系统防疫状态的适应性调整是设计的重点。中国建筑学会发布的《办公建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运行管理应急措施指南》不仅对通风空调系统的运作提出了应对措施,同时也提出了某些设备“改造”与“增设”的建议。因此,需要进一步反思、优化与调整相关的设计标准。在给排水设计中,根据病毒还存在气溶胶及排泄物传播可能性的判断,要进一步关注及检验卫生间洁具选择与地漏、水封等细节设计,以及能够有效防止窜风的通风井设计。
很多公共建筑需要承担防灾救援的城市功能。疫情应急有着严格及复杂的卫生防疫技术标准,利用会展中心展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实施方舱医院建设,需要对既有建筑空间进行适应性改造。改造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的分区与动线、通风空调组织,还有排水、污染物排放等设计问题。虽然配置临时设施是可取的应急手段,但能否提高设计标准,进行某些预留设计,就需要对各类公共建筑“平疫结合”的可能性与经济性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 笔谈嘉宾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建筑的文化”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编辑整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