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施教 线上东南】| 课程篇:理论在线
2020-08-28 19:52:35
李雨石 鲍莉
字号【
大
中
小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应对疫情防控的线上教学首批开设了34门理论课程,包括史论类和技术类课程,占总开课课程的75%。这两类课程是建筑类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大班教学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也是我院最早开始上线建设的课程类。学院近几年积极开展线上课程建设,目前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的课程已有6门,覆盖了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这次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客观上促动了更多老师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在线课程的建设、运行和优化,如由王建国院士牵头,程泰宁院士、韩冬青、陈薇、顾大庆等著名教授联合主讲的《建筑学概论》首次上网开课就已经有超过4000人参加。
为了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效,学院前期协助老师们选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在线课程资源,并协助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完成了建筑学专业在线课程资源的汇总。
老师们还从学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习强国和网易公开课等途径搜集了一些相关视频作为学习资料补充,在知网等搜集大量期刊文献提供给学生,也发动学生搜集文献共享。多家出版机构(如东大出版社、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数字图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也为线上教学助力,免费提供教材、开放数据库产品和特色资源,解决了学生们的学习资料诉求。
师生们群策群力,在充分研究与预演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和现有教学资源采取了多平台搭配协同的多种组合教学方式,连通线下和线上,大大拓展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边界。
1.依托自建教学资源
依托我院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已建成的自主在线课程资源开展授课,利用“慕课堂”小程序进行课堂管理,同时以腾讯会议等平台直播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加强线上学习的互动和交流。
成玉宁老师主讲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江苏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袁旸洋老师在 “慕课堂”后台管理学生学习进度
傅秀章老师主讲的《建筑物理基础》在线开放课程
一向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史论课,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平时因听课人数多,坐在后排的听课效果会打折扣。线上教学恰恰能转劣为优,教师课前发放阅读文献、授课视频、学习资料链接等教学资料,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上在线进行视频播放、答疑和研讨,师生交流的时间比线下教学更为充裕,研讨更为深入。
老师们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国内外一流高校线上课程资源以及各类学术演讲,作为学生自学的学习资料,以腾讯会议等平台为主授课、开展答疑和讨论,并通过雨课堂等小程序进行预习、作业等课堂管理。
江泓、徐瑾老师《城乡规划原理I》采用雨课堂管理教学
顾凯老师《中国风景园林史》采用异步SPOC模式借用南京林业大学MOOC课程
由于现有的线上资源与课程内容很难完全匹配,老师们也希望能加强实时互动以降低远程教育交流效率低的弊端,因此更多的课程是选择利用各类在线平台进行直播授课,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甚至是更为公开也更为年轻人所熟悉的哔哩哔哩网站(B站)。课前提前发放文件、视频等预习材料,课上通过手写笔在共享屏幕上“板书”,通过点名、举手、留言、弹幕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课后辅以微信群、QQ群的方式指导和答疑。
线上教学无法简单照搬线下课堂模式。虚拟化、网络化以及线上沟通的相对低效,都需要教师投入额外的精力对每节课的时长、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并合理拓展。例如王兴平老师讲授《城乡规划原理IV》时,专门留出课程后半段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前面课程讲授的知识点,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讨论中也注意拓展内容,把知识点与有趣的“现象”相结合。如讲解“区域差异性”时引用对胡焕庸线的分析,介绍“区域差异”时对比“区域联系”并穿插历史典故,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与胡焕庸线相垂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演化。
隔空讲授知识点难免枯燥,因此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提高教学成效,成为线上理论课程的共性问题。为提高课程理解性和趣味性,老师们有意识地融入各种现实案例尤其是与当下疫情相关的话题,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具体鲜活,既实现了课程的同向思政,也提升了课程质量。例如成玉宁老师在授课中借用各方通力合作打赢武汉抗疫战来阐述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中的专业核心以及跨专业合作的必要性;熊国平老师就武汉疫情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对城市建设进行反思并讲解城市规划及法规的重要作用。
朱彦东老师《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播放短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张愚老师《空间句法及其应用》结合武汉抗疫医院讲解空间结构特征
理论课程已开课两周有余,师生们渐渐适应,也乐于分享各自的感受,有紧张,有惊喜,也有缺憾。
王兴平老师:“年到半百上网课,很“南”,很紧张,很好奇。接到网络授课通知后,我第一时间上网查询各种可用的平台和软件,设想各种可能的应对方案,昨天终于完成了首次网络授课。回想起来,不像是我在给学生们上课,而是在接受分布在各地、姿态各异的“神兽”们对我的审视和面试。”
袁旸洋老师:“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QQ群的匿名提问功能使得同学们大胆发言,从而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的建议。目前授课比较顺利,接下来将继续仔细研究,优化调整,与同学们共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活动。”
一年级孙一同学:“各类教学资料丰富,慕课直播相穿插,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为调动课堂气氛,老师增加与每位同学的互动,提问等环节。网络时有延迟,同学回应老师速度慢,影响课堂质量。”
二年级徐一涵同学:“网络课程截图保存较为便捷,有助于课后复习,软件平台显示参与人数,易于统计出席情况。各人网络情况不同,经常有课程中间掉线的情况,容易错过课程内容。而且同学之间没法随时交流、互相学习。”
四年级杨沛然同学:“我感觉自己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更方便记笔记和切换页面同步查找资料。录播课程可以反复观看,便于复习。老师在用腾讯会议播放PPT时是全屏状态,看不到同学们,通过聊天窗口和老师互动提问。”
在“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紧密相连是个难点。为此,老师们分享了两个小贴士:一是增设研讨环节,让学生们多发言,多互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跃度;二是条件允许的话配备助教来协助应对突发情况,如在老师掉线或卡顿时及时提醒。
为了线上理论课顺利进行,任课教师们从课前到课后都做了细致充分的工作。但理论课程并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更需要学生们发挥主动性,潜心研读教材和文献,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结合现实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运用,从而做实理论学习。线上教学对师生两方面都既是挑战也是促进,目前双方都在主动地针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不断适应和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线上同样可以高质量完成理论课程教学任务,也期待有令人惊喜的教学成果涌现。
责任编辑:甘宇
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促动了观念的转变和在线课程的建设,实践中的多措并举、活用实例,拓展了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边界。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