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施教 线上东南】| 案例篇:艺术名作的日常“复刻”

2020-08-28 19:59:17 沈颖

为答好线上教学这道大题,师生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堂互动、课后反馈等方面推陈出新,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学案例,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课题名称: 艺术名作的日常“复刻”
指导教师: 赵军、曾琼、沈颖、朱丹、张蕾
参与学生:建筑学院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在2020年这一特殊的春天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和我们一样不能远行,驻足在家。但大家向往诗和远方的心却从未停止脚步。虽然很多博物馆、艺术馆暂时闭馆、延期展览,以期更快地战胜病毒,但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并未停止在内心流淌,虚拟的艺术空间、艺术展览、艺术讲座等方式成为了疫情之下艺术传播的重要拓展与补充,艺术在线正逐步改变人们与艺术的相处方式。



课题背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了通过数字故宫让大家“云游”的活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如“晨读——用耳朵思考”等新栏目,卢浮宫的虚拟之旅在疫情期间大受欢迎,大英博物馆的网上博物馆提供了在网上穿越时空和文化的历史之旅,柏林博物馆岛增加了数字之旅的内容、梵高博物馆也提供了网上资源包括虚拟之旅、互动问答等环节。美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Getty Museum在推特上号召民众开展在家“复刻”艺术名作的活动,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响应。这些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美和艺术的热爱。在我院鲍莉副院长的建议下,美术与设计研究所的教师们也开展了一次对于“复刻”艺术名作的教学活动,试图让同学们运用现成的日常用品来还原某一件艺术作品的神韵。



课题内容


1.课题目的

用复刻国内外著名艺术作品的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介入艺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使他们能变被动为主动地去查阅艺术作品相关资料与艺术文献,在过程中逐渐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们建议同学们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家的作品,同时注重引导部分同学选择来自中国的艺术作品,用“复刻”的方式向艺术致敬。老师们还引导大家在“复刻”作品之先与之后能持续对所选择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由此,艺术不再那么遥远,艺术可以近在咫尺,艺术即生活。

2.任务要求

每位同学结合身边具备的复刻条件,选择一幅最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学习Getty Museum的有趣的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模仿、摆拍式的再创作。

3.教学组织

第一课:课题导入,介绍相关的艺术创作方式和艺术创作作品,请学生选择相关艺术作品。

第二课:指导学生进行作品选择和品鉴,同时对艺术作品的年代、风格、形式等做一定的引导和控制。

第三课: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讲评。



作品拾英


1.人物篇

▲作者:朱自航

作者:赵博韬

作者:茅子仪

作者:袁翊展

作者:崔肇麟

作者:甘艺敏
作者:曹书源

作者:邱珺婧

作者:梁安欣

作者:刘张旭

作者:程司祺

作者:张如嫣

作者:赵丽媛

作者:杨俊杰

作者:刘佳浚

作者:高兴

作者:王雨潇

作者:孙泽仪

作者:曾欣源

作者:欣奇拉

作者:程世纪

作者:王琬莹

作者:郑益旭

作者:易家齐

作者:尹舒

作者:夏天

作者:王思宇

作者:闫方

作者:郑言

2.静物篇

作者:张浩天

作者:赵白堃

作者:张涵

作者:王琬莹

作者:黄海麓

作者:赵白堃

作者:周星羽


3.动物篇
作者:李伦龙

作者:王欣竹

作者:潘可欣

作者:石佳玉


4.风景篇

作者:洪蔚

作者:蔡昱辰



作者:刘伦海


作者:史荟洁

作者:刘则恒

5.抽象篇
作者:郭玘玥

作者:李禹彤

作者:贺延伟



后记


这项习作给疫情期间的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乐趣。不少同学认为它“寓教于乐,做起来有形神之分。形肖者,重点在氛围、动作上的模仿,做得好有昨日重现的效果;神备者,重在传情达意,尽管道具人物千差万别,力道却不减,观者会意,更觉其妙。”

同学们做得都很用心,如赵博韬同学为了做这项练习,特意驱车二百公里回老家找爷爷奶奶当手模,来复刻丢勒的《祝祷之手》,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该作业可以促使大家深入探讨一幅画的背景和内涵,但如果说将它作为一次艺术史巡礼,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说明了将要开设的艺术史课程的必要性,未来的美术与设计研究所课程将会有更多惊喜。



文|沈颖



责任编辑:甘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美术与设计研究所的教师们开展了一次对于“复刻”艺术名作的教学活动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