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铁骨铮铮心可鉴,浩气冉冉志长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在飘扬的党旗之下,长期奋斗于国家建设的前线,也主持了多处红色建筑保护研究和规划设计。图纸化为实际的背后,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红色建筑镌党史,实境党课筑党性”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通过梳理一处处建院师生参与的实例,凝练出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一砖一瓦垒筑起党史教育的万里长城。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用红色建筑讲好党史故事,以实境党课筑牢党性教育。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佘村社区服务中心。
佘村社区服务中心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国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出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伴随一系列密集且重大的决策出台,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建设进程的重中之重。
佘村实践:乡村振兴的江苏样板
江苏省自2017年率先开始了以焕发乡村内生动力为目的的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谱写出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的江苏篇章,且在国内外影响广泛。
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作为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一批示范村之一,是一个本土居民保有量大、山水田林资源丰富、文化遗产比较丰厚、不同时期建筑及其建造工艺谱系较为完整的都市近郊型村落。但同时,该村的建设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和数量的缺陷带来生活不便,旧农耕产业难以支撑村庄新发展,生态环境破坏,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保护不力等。
设计从传统中医的“灸法”中汲取灵感,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节点的系统性营造和活化来激发乡村活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按照生态、生活、生产和文化四个系统,采用活化、恢复、植入等不同设计策略,分别对衰败、消亡、缺失的公共空间及其功能进行优化提升和再造。进而探索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营造机制,谓之乡村“筑灸法”。
空间营造:建筑学人的专业探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