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明权的文章,2020年在我办公室一起交流学生导师制的情景历历在目!资源系从2015级开始开展全员导师制,但那时候没有名字!我记得当时和明权沟通,我的愿景是给每位同学安排两位导师,一位是资源系的老师,另一位是跨学科的导师,当时我们也在和计算机学院几位老师一起组织学生跨学科大创!明权听了我的想法,起了一个响亮的1+2导师制!
  
   之所以用第一人称“我”,或许在开展这项有意义且有活力的事情的过程中,便已经有了代入感。
   这件事情本身,是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开放基础实验室让本科生随时可以实验和上自习等形式结合而来的,没想到却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不仅让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圈”与老师空间距离更近了,也无形中促进了师生更好地交流。
   2020年我刚参加工作,想着自己本科在学院时和老师接触很多,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价值选择等方面都受益颇多,便也谋划着把年级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拉的更近些。彼时,往前看:资源系实施导师制已经有几年了;往后看:学院也希望通过一些形式让师生交融的程度更深些。
   可是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本科生在没有学习很多专业课的时候,在学业方面没有过多单独推开老师们的“理由”,一些校园生活或规划方面的困惑,班主任和辅导员基本可以解答。如此想来,学生和老师深入交流的“动力源”便不多了。
   如想象到这里,把“从游之事”当成工作任务来完成,便有些僵住了。可如果从教育的本质来讲,高中时对大学的美好向往或许是,教育可以发生在在课堂、在实验室,也可以在操场、在餐厅……那是不是也可以不定义,而是把空间留给师生本身,交给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学院文化。
   于是,便从创造条件的角度出发,看看能发生什么!
   
    
    学生在“油气地质实验室”上自习
   
   最开始是和学院还有资源系主任张老师商量着,优化形成“1+2”导师制,同时开放资源系的实验室给同学们上自习。让同学们可以选择在挂满区域地质图鉴、摆满油气藏模型的实验室里学习,而工科楼C座的布局恰好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就分布在实验室周围或同一楼层。就这样,系里给2020级的同学们授权了一卡通,他们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学习。
   在此过程中,不强制要求学生一定要来这里自习。巧的是年级男生住在17号楼、女生住在15号楼,比起图书馆和南教楼等,可以说是出了“家门”便到工C了。所以,四楼逐渐热闹起来了,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同学来这里,一起讨论作业也方便多了。
   
   
   学生在石油地质勘探概论课实验室讨论问题
   有几位老师的办公室就挨着实验室,晚上加完班,经常到实验室里“溜一眼”,同学们有问题就问,老师们随手就解答了。偶尔碰到卫生不好,老师们也会吐槽几句,同学们赶紧收拾。没有制度、也不强制,无形之中同学们和学科、老师们的距离更近了……
   
   
   再后来,其他几个系也逐渐尝试着类似的方式。不过由于学科不同,实验室的功能属性、仪器保存的要求不同,实施起来难度不一,甚至有些克服了不小的困难,但总体上起了很多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必须要感谢学院老师们对同学们无私的爱和同学们追求进取的尽头。比如说读研留本率更高,师生之间(不仅是和班主任,还有本科生导师、其他老师)的感情更深了,专业学习和成绩的数据更亮眼了……几天前,碰到一位系里老师,说2020级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学生现在依然经常跟他交流,过年还会打个视频问好。
   现在学院也很重视,整体在推进师生融合,除了组织师生活动以外,还高频次地开放了地质博物馆,在工C楼内建设了很多学习功能区,校友们捐赠的化石标本、地质图鉴等随处可见,美丽的求“石”廊纳藏珍宝,标兵榜样“卓越地标”等列在走廊两侧……
   
   陈勇教授在实习时为学生展示他当年用过的野外地质记录簿
   或许这种文化,不是用华丽装饰或者金钱可以衡量的,也不需要粉饰包装的宣传,而是把师生融合交给时间,慢慢滋养。
   2024年底,学院在推送发展“大事记”和制作网站首图的时候,左上角用了这样一句话:赓续勘探精神,打造地院家文化!
   是啊!七十多年前的阳春三月,“北京石油学院成立石油地质系,共有教师11人,同时设立石油地质专业;抽出钻井专业1-3、1-4两个班的58名学生,转入新组建的地质专业。”
   从那时师生不到70人创系,到如今建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师生2000余人的气派学院,每一代人都在想尽办法让学院更好,每一代人都毫不懈怠、追求卓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