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年代到改革开放——贵州农村的变化

2022-03-01 09:39:32

2020 级硕士 吴冼奇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这些年改革开放的成果遍布全国, 我的家乡贵州省黎平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年代久远,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切身感受当时岁月的艰苦,但我也有幸听到外公说起贵州农村建国至今的变化,从中感受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

      本文以采访为基础,经过查阅资料整理而成,通过吴和彬老人的亲身经历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政策力量。

      · 红色记忆

      说到贵州的红色记忆,就不能不提到红军史上的伟大转 折——遵义会议;说起黎平的红色记忆,就不能不提到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1934 年 10 月,红军开始长征。最初的几个月里,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损失惨 重,甚至湘江一战后红军人数从 8.6 万人锐减至 3 万多人。在红军生死攸关之际,多数领导人选择支持毛泽东的决定,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934 年 12 月 17 日至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特别会议,会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毛泽东的意见得到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 决定放弃原定的与二、六军团汇合的计划,改向以遵义为中 心的川黔边地区进军。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 要基础,使得中国革命重新走向了正确路线。

1.jpg

图 1 黎平会议纪念馆

      除了黎平会议以外,这个小县城也拥有着其他的红色记忆。怀公平乡(现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水口镇新寨村),我外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就是其中一个。1930 年 12 月中旬红七军从广西进入贵州境内,在此成立了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开展革命运动。吴和彬的爷爷吴应荣,当时还借了一口锅给红七军的战士们做饭。1973 年吴和彬当了水口人民公社的民兵,在修水口公路时挖出了红军烈士的遗骨,发现了“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印章”。而现已年近七旬的吴和彬, 就是我的外公。

22.jpg

      图 2 怀公平乡印章,藏于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图为复制品)

33.jpg

图 3 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建国之初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位解放军战士教给外公的歌,也是他学会的第一首歌。当时仅有五六岁的他经常给人民公社的人唱歌, 有时候人们高兴了就给他几块锅巴吃。

   “但当时怎么都吃不饱。”外公接着说。忍饥受饿是当 时最常见的事,根据政策一户人家一顿的配额只有不到两碗米,根本不能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填饱肚子, 他们必须在煮饭时加木薯粉,或者红薯块、玉米粒等杂粮。但是与其他杂粮相比,木薯更耐饿,产量也更高,所以木薯是他在计划经济时代吃过的最多的东西。

      在那个时代,农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填饱肚子。因为人民公社按照家庭的工分来计算劳动报酬,分配粮食和财物等剩余产品,所以吴和彬只读了两年半书,就不得不辍学去帮家里养牛,为的就是给家里多拿点工分,到年底家里能多分配到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基本上,吴和彬的少年生活就是与牛作伴。

      到了 70 年代,二十多岁的外公凭借自己的好记性和读书时学到的知识,先后当上了粮管所的粮管员和供销社的会计。粮管所、供销社和食品站是计划经济时代负责配给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单位。当时想要买东西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需要配额的对应粮票、布票等票据才能购买。配额与劳动付出也并不匹配,养一头猪最后上交给食品站的时候只能换得三斤肉票,不养猪的家庭一年到头都很难尝到肉味。外公在国家单位上班,逢年过节能得到小几斤肉吃,但就算这样还是免不了饿肚子,更别说其他村民们的状况了。这一情况到了80 年代才开始发生变化。

4.jpg

图 4 外公保存的粮票、布票等票据

      ·改革开放

      在 1962 年,国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政策很快获得了农民的认可,农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但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政策很快就被否定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凤阳县小岗村的 18 位村民顶着巨大的压力秘密签订了分田到户的协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才由此拉开了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分田到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不搞分田到户还是不行。本来大家都在挨饿,有一年 忽然听说有个地方的生活变好了,后来才知道他们分田到户了。当时那个村的村民不硬起来就没有今天的富裕。”

      这是外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当地村民们听到了安徽省有个村子施行分田到户,很是羡慕,期盼着政策的到来。到了 1981 年,分田到户的政策终于实施到了村子里,大家的生产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据外公回忆,刚开始分田到户那几年生活虽然也还是困难,但是能感觉到一年比一年好,感觉到生活有盼头。同时间市场上自由买卖也开始放开,自己养的家禽家畜,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去市场上卖, 农民的手中终于也看到钱了。

      几年后,家里的生活总算好了起来。外公家除了种地以外还养猪做豆腐、烧酒和榨油,虽然辛苦但也充实。在不断 努力下,家里彻底告别了以前挨饿和吃杂粮的日子,外公的子女们也顺利的读书毕业,进入到社会不同领域工作。

      近两年外公一家已经搬进了四层小洋楼居住,每天就是做一些家务,带带小孙子,偶尔还会出门去旅游。外公的生活已经苦尽甘来,我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这不得不让人坚信“解放思想”的正确性,坚信改革开放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重要动力。

责任编辑:sxy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文以采访为基础,经过查阅资料整理而成,通过吴和彬老人的亲身经历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政策力量。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