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党史 | 第11期《带撩行》
2021-08-30 11:24:59
字号【
大
中
小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暑假期间开展“诗词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诗词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思想的实践伟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1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党员安韩梅赏析刘伯坚诗词《带撩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带撩行》
这首气吞山河、感人肺腑的诗篇,是刘伯坚被捕后戴上沉重的脚镣和手铐在狱中写下的,诠释了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此诗共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每一节的第一句都以“带镣长街行”为起句,后一句则分别从形、声、神三个角度对自己当时的情状做了描写。先是“蹒跚复蹒跚”,使我们仿佛看到饱受反动派酷刑摧残的作者,正迈着蹒跚的步履一步一步向我们眼前走来;紧接着一句“镣声何铿锵”又使我们耳中仿佛传来了作者脚上的长镣随着他每一步艰难的行进,拖在地上发出的声音,这声音鼓荡着我们的耳膜,震颤了我们的心灵,激起我们心中强烈的悲愤之情;而后面一句“志气愈轩昂”又让我们从心底升起一股敬意,长镣虽然锁住了他的双脚,使他的脚步蹒跚,但并没有锁住他高贵的灵魂,他的眼中依旧充满着自信和骄傲。
在诗中作者对围观“市人”的神态和自我内心情感的描绘也有三个层次。作者将周围“市人”的神态和自己内心的活动进行对比,远处是“市人争瞩目”,但“我心无愧怍”,“我”的泰然与市人的争相瞩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处是“市人皆惊讶”,但“我心自安详”,我的“安详”与市人惊讶于一个囚徒带镣而行竟然毫无愧怍形成鲜明对比;在前面诗句的层层铺垫下,作者最后写出了“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慷慨之语,使全诗的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
刘伯坚的无愧和安详都是源于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革命者为大义而赴危难自然无所可惧,心中无私自然无愧!
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34年,长征突围前,“左”倾错误领导者因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反对过王明宗派集团,将其留在苏区,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4年11月,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先后失守。1935年初,刘伯坚与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书记陈丕显等,率领独六团以及机关、剧社、报社的工作人员2000余人,开始向油山突围。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突围时负伤被俘。
由于国民党早已悬赏5万银元通缉刘伯坚,并将他的照片发到了各“围剿”部队,很快他就被指认了出来。此时,敌人的团长劝降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以你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敌人还许诺刘伯坚,只要他暂时办理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但刘伯坚却宣传自己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可动摇,见多次诱降无效后,敌人便用十余斤重的铁镣押着受伤的刘伯坚游大街,妄图从精神上瓦解他的斗志。然而,刘伯坚用自己的行动让敌人的诡计破产。他昂首挺胸,向两边围观的群众点头致意,表现出了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回到狱中后,他写下了《带镣行》。
刘伯坚的一些亲属得知他被捕的消息后,想找过去与他有交情的国民党西北系的人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等营救,刘伯坚去信坚决反对,说自己与他们感情虽好,却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如果去求他们说情,便是“丧失革命者的人格”,谆谆嘱告亲人要继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在致诸兄嫂的信中,刘伯坚写道:“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大余县金莲山英勇就义,时年40岁。
敬请期待第12期《清平乐·六盘山》背后的党史故事。
撰稿:安韩梅
排版:王柳婧
审核:田野 肖露 潘纪龙
责任编辑:田野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1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党员安韩梅赏析刘伯坚诗词《带撩行》。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