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发表文章——持续拓宽中国开放的大门

2022-02-22 17:35:47
  • 支部建设指导专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思奇在《四川日报》发表理论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 持续拓宽中国开放的大门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而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法宝,是中国能够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持续拓宽中国开放的大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准确判断、对纷繁复杂国际格局的切实把握、对国内改革发展态势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理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部署,必须明确这是中国持续实施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探索,不
    断总结经验再加以改进的渐进过程,党中央始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对外交流,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它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运动起来。市场就是资本活动的场域,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本的运作,进而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都应当包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各国原本独立的经济体系逐渐结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具有互补性的整体系统。20世纪中叶是人类完成一系列技术重大突破进而实现生产力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西方以及中国周边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抓住历史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同一时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了曲折探索之中,国门几乎关闭,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提出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的判断,并强调“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正式实行,党和国家开始执行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再加以改进的渐进过程,党中央始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对外交流,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道路。20世纪80年代,从设立经济特区到不断增加的沿海开放城市,中国的对外开放窗口不断增多,程度持续加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提出完善开放性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以自身和平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全球化进程受到逆向冲击,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国际形势演变加剧;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更需清醒认识、做好应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准确判断国内国际形势,持续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都充分表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承担起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责任,并始终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1954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逐渐清晰和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有着显著的差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本特征,皆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紧密相关。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市场是一种稀缺资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加活跃的市场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便需使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以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来进一步推动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等,以实现国际国内要素流动自由有序、资源配置高效、市场融合深化,有效释放人口红利、开发人力资源,最终使中国全体人民迈入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为此便需使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应尽早、尽快落实扩大开放的各项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人民生活提供高品质的特色产品。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使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现代化的进程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蓄存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中国的改革开放史都已经充分表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使中华文明能够吸纳借鉴外来文明的优长,从各文明的丰富成果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通过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财富。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从自然中无限度的攫取资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遭受到了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的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呼吁各国,携手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就是要让中国与世界同行,积极参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良好的和谐生态条件。
      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与势力扩张和资源掠夺紧密相关,对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式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强国必霸”“零和博弈”的旧逻辑,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就是要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使中国成为更加坚定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
        ●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彰显了
    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心,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等重要国际合作舞台上发表主旨演讲,多次向世界各国明确宣告和庄重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并强调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积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主动扩大进口、推动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深入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扎实推进是系列重大举措的集中体现和落实。
      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彰显了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心。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直接拆掉大门毫无限制的开放,而是探索式、有步骤地进行,逐渐推动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所依靠的正是一个又一个先行特区、试验区。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议,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出口特区”改名“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和扩大开放的需要,党中央科学决策在适当的历史时机或增设经济特区,或设立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先行试验区域,并不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持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2018年,党中央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
      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世界诸多国家、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从倡议到平台的转变。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搭建起了一系列沟通合作桥梁,与有关国家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越来越多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到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深化各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实现了与世界更深度的交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将更有效地使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效赋能。
      实施对外开放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以之为遵循,推动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还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不仅要不断满足中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力争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努力把我们生存的星球建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将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执笔:任思奇,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省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阙隆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建设指导专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任思奇在《四川日报》发表理论文章。持续拓宽中国开放的大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