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密码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确定

唐明光教授:科技报国,六十五载初心不改

2021-06-01 19:00:21

4月22日,“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二讲在校史馆开讲,我校光纤通信专家、83岁的老党员唐明光教授给校史馆学生讲解员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第八党支部,研究生第六、第七党支部讲述了自己科研报国的事迹。

微信图片_20210427142406.jpg

唐明光出生于1937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多事之秋。从小就看到山河破碎、家国飘零的他,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1956年,准备报考大学的唐明光遇到了成电的老师到重庆八中作招生宣传。“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组建的国防院校,要培养我们新中国第一代无线电人才,希望优秀的同学们能来成电,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祖国需要无线电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唐明光和其他几个同学当场把三个志愿全部填写为成电。

1960年,唐明光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Charles Kao)发表论文,提出用石英制作玻璃丝(光纤),可实现大容量的光纤通信。这一发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开始探索光纤通信,我们国家也希望能迅速跟上。1972年,当时的国防科委下达了一项科研项目,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组成了“723机”总体组,探索研发光纤通信系统。唐明光正是研发人员之一。

当时,国内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过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光纤通信系统所必需的光纤在国内是一片空白,而且系统必需的半导体激光器在国内的研发也才刚刚萌芽。“723机”项目对光器件的要求极高,在国内根本就没有满足要求的半导体激光器,而进口半导体激光器又遭到禁运,这就好比一个建筑师要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然而手边只有沙石,连砖块也没有。

唐明光和同事们不惧困难、刻苦钻研,克服了器件创新与系统设计等难题,用三年多的时间,终于使“723机”预研项目达到了预定目标,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实现了我国光纤通信系统从“0”到“1”的飞跃。成电也成为了中国光纤通信系统的启蒙地、发源地。

微信图片_20210427142400.jpg

回首自己的成长和科研之路,唐明光非常感激党和国家的培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遇到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但他仍然坚持研究,用一项项科研成果报效祖国。他说,“我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就一定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退休以后,唐明光依旧在很多岗位上发光发热,凭借着自己在光电领域的渊博知识和专长为社会做贡献。从2000年到2015年间,他在广电部信息网络中心为广播电视行业培训了8000多人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他还成体系地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科研和工程实践上的经验,陆续完成并出版了《光纤有线数字电视》、《EPON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和《宽带HFC网络技术》三本专著,为光纤领域贡献着知识和智慧。

在科研之余,唐明光也很注重身体的锻炼。小时候家住在长江边,独天得厚的条件养成了他游泳的习惯。工作以后,他坚持每天锻炼,在年近80的时候,还能保持半小时1000米的成绩。他说,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要养成健康体魄,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听完唐明光教授不畏艰苦、坚持奋斗、报效祖国的事迹,在座的同学们都深受感染。校史馆学生讲解员、医学院2019级本科生袁巾堰说,从唐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科研工作者不惧困难、刻苦钻研、自主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唐老师科研之余也热爱生活,他坚持游泳,让我明白要劳逸结合,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也要重视锻炼。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9级研究生柏林长春说,作为一名正在为国家光纤通信事业奋斗的学生党员,感受到那些在课本上记载的故事原来就真实发生在身边,我深受鼓舞,希望自己能学好专业知识,将来能像唐老师一样在光纤通信领域竭尽所能、发光发热、报效祖国。


责任编辑:电子科技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邀请学校党龄超过50岁的老党员,讲述回忆与学校相关的革命先烈、当代英雄、时代楷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