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行”成果展示|德州学院:党建织锦赋能发展 匠心领航强国征程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第三教师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全国化纤行业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化纤行业杰出工程师、齐鲁巾帼优秀发明家、棉纺织优秀科技工作者、吴忠市新型纺织产业专家服务基地专家等称号10人次。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纺织材料研发、鲁锦非遗传承、服装数智化等核心领域,在纺织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文化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党建+纺织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中彰显担当,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纺织服装学院第三教师党支部党员合影
一、党建联建强根基,织密协同发展网络
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纽带,打破校地企壁垒,形成“组织互联、资源互通、难题联解”的协同发展体系,为产业升级凝聚多方力量。
校地企支部共建,织牢合作“同心圆”。支部牵头与鲁泰集团纺纱第一党支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研创党支部、德州市纤维检验所党支部等企业及事业单位党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联合成立“党员攻坚联盟”,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此外,党支部积极链接红色教育资源,与齐河党员教育体验基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重走纺织红色路”等主题共建活动,实现党建资源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
产业联盟协同,拓宽服务“辐射圈”。支部书记担任山东省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理事会副秘书长,牵头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9家企业及科研院所成立“鲁锦学院”。加入山东省现代轻工纺织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服装数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共同体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案例库、实训基地等资源,与鲁泰纺织、德州恒丰等企业共建“学—践—创—用”实践平台,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推动产教融合从“单点合作”向“生态共建升级。
党员先锋带头,打造帮扶“责任圈”。支部实施“一党员服务一企业”机制,12名党员赴企业挂职,2人担任夏津县科技副镇长,1人被聘为企业科技副总,形成“点对点”帮扶格局。党员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合作撰写教材、实习指导书4部,制定企业标准10项,联合申请专利2项,科研立项10项,真正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支部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二、教育服务显担当,培育产业合格人才
党支部立足教育初心,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打造特色育人体系,为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特色课堂引领,厚植“产业报国”信念。支部创新打造“经纬课堂”学习品牌,构建“线下+线上”立体化教育模式。线下组织党员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结合《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解读产业政策与红色历史;线上搭建“纺织党建云课堂”,通过解读纺织产业政策、直播连线行业先锋、专家大咖等形式,开展线上学习培训,厚植“产业报国”职业信念。
双轨培养助力,实现“育人兴业”共赢。支部组建由党员教师、企业高管组成的“经纬导师团”,实行“党建导师+专业导师”双轨制培养。建立“传帮带”积分制,将指导成果纳入教师考核,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导师团成员联合指导的“高效环保抗菌纺织植物染色”项目,获“挑战杯”省赛银奖,并孵化出1家科技型企业,实现育人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科普服务惠民,传播“纺织文化”魅力。支部依托国家纺织面料馆—德州学院分馆,组织党员师生成立科普服务队,面向国内外访客及大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惠及3000余人。支部党员参与省教育厅“美育浸润”行动,在庆云县为学生开展植物染美育课程。支部书记应邀在山东省文旅厅、工信厅主办的培训班中,开展鲁锦公益讲座5次。为德州一中社团指导老师提供植物染色专项培训,助力该校开设植物染社团课。

支部师生成立科普服务队开展科普活动
三、科技赋能破瓶颈,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党支部聚焦产业“卡脖子”问题,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为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搭建创新平台,夯实“科研攻关”根基。以支部党员为骨干,联合青岛大学、潍坊欣龙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共建新型功能生物基纤维与纺织品工程研究中心,并先后获批德州市、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建成省级青创团队和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新增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各1个。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夯实了稳固的根基。
定向研发攻坚,破解“企业痛点”难题。党员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开展“订单式”研发。牵头与李宁(中国)、鲁泰纺织、泰安富泰等企业合作,将鲁锦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开发出蕴含非遗文化的系列服装;为德州市水利局等单位设计功能性工装,满足户外作业防护需求;为愉悦家纺等企业优化图案设计方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技术服务下沉,激活“产业动能”引擎。支部组建“党员博士服务团”,深入德州、滨州、聊城等地中小纺织企业开展“技术义诊”和“技术培训”,累计服务企业16家,培训技术骨干500余人次。在纺织产业园区建立“党建赋能工作站”,通过“线上问诊+线下指导”模式,有效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已设立专项攻关课题30多个,帮助50余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多个,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

支部将鲁锦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进行定向研发
四、实践育人显成效,培育强国建设新力量
党支部坚持“知行合一”,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相结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纺织人才,为强国建设储备力量。
构建实践体系,提升“专业实战”能力。创新“五层递进,双师双向”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实践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生产实习800余人次,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掌握纺织工艺、服装设计全流程。实施“双百计划”:专任教师100%赴企研修,企业导师100%参与课程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省赛银奖、京津冀百强青年服装设计师银奖等多项荣誉。
传承非遗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实施“三苗工程”(选好苗、墩实苗、育壮苗),靶向培养新时代鲁锦传承人,指导学生完成鲁锦服装设计作品248套,53项作品参加“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4个系列创新作品入选“中国鲁锦尚生活”文创设计展、中国鲁锦文化艺术展。党员教师带领学生成立“非遗活化小组”,对鲁锦传统纹样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鲁锦纹样数字资源库和鲁锦展览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服务社会发展,践行“责任担当”使命。依托“鲁锦学院”,支部成员牵头建设“经纬非遗创新工坊”,将党建活动与传统纺织技艺传承结合。开发的新鲁锦纹样已应用于4家企业,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新鲁锦纹样系列面料已推向市场。2025年支部书记特邀国家级非遗鲁锦技艺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鲁锦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被齐鲁网、德州晚报等媒体报道,覆盖受众10万余人次;党员师生设计的“锦艺新章”系列服饰,获黄河流域纺织高校文创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获“新星奖”2奖,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支部传承非遗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新鲁锦纹样
下一步,党支部将紧扣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部署,持续深化“党建+纺织全产业链”融合模式。聚焦生物基纤维、智能纺织、非遗创新等领域,扩容“党员攻坚联盟”与创新平台矩阵;升级“经纬课堂”与实践体系,培育更多适配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推动鲁锦非遗与数字经济深度耦合,打造文化IP新名片。以党建红引领产业蓝,用匠心精神筑牢强国根基,在建设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的征程中书写新的担当与作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