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90岁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创造的,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202报告厅里,近70年党龄的黄宝妹向在场“00后”们娓娓道来。
10月19日下午,“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走进复旦大学“望道大讲堂”,分享她以“全国人民穿好衣”为理想,“衣”心织梦、“衣”生为国、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为复旦师生带来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
本次活动为“望道大讲堂”第二期,也是一堂“光华论坛”专题形势政策报告会。活动开始前,校党委书记焦扬会见了黄宝妹,代表复旦大学向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致以崇高敬意,并对她莅临“望道大讲堂”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指出复旦大学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功勋模范党员先进事迹,努力继承发扬“劳模精神”,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在新征程中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校党委副书记许征出席活动。
拼命干:为人民服务,报答党,报答毛主席
“那时候,家里没有米、没有菜,妈妈没工作,爸爸沿街卖豆腐。”解放前,黄宝妹家境贫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仅13岁的她早早进入日资裕丰纱厂做童工,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涯。
在这座日资工厂里,工作尤其繁重,黄宝妹和工友们两班倒,从早上6点工作到傍晚6点,再从傍晚6点劳作到清晨,夜以继日,周而复始,每人每天要做满12个小时,“工厂里没有食堂,带去的饭馊了也要吃”,直到迎来了上海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用黄宝妹的话来说,工厂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就拼命干,报答党,报答毛主席!”
“皮辊”是纺纱机牵引装置的主要零件之一,粗纱进行细纺时,由于纱线断头而卷绕在皮辊或绒辊上的棉纤维叫做“皮辊花”。为了减少在纺纱过程中因皮辊花产生而造成的浪费,黄宝妹创造性地发明了“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操作法,节约了人力,还提高了机器的效率。在她的努力下,工厂里正式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我的皮辊花最少,棉纱产量高,质量也好,我创造了‘逐定检修’,机器有小毛病自己修,大毛病让机修工维修。”黄宝妹自豪地说。由于将纺织机器维护得特别好,人们纷纷说“黄宝妹是机器的保姆”。
拼命干、能力强、成绩好,荣誉纷至沓来。1953年,她被评为中国纺织工业部劳动模范,1956年与1959年,她又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56年,黄宝妹在上海见到了毛主席,“他问我是做什么工作,我说是纺织厂,他说纺织厂好,很光荣,全国人民穿衣服要靠你们。”听了毛主席一席话,黄宝妹更下定决心要一门心思纺好纱,让全国人民穿好衣服,在她看来,“这是毛主席交给我的任务”。
“那个时候苦得不得了,虽然解放了,但是基础差,我们就拼命干,作为共产党员要先人后己,为人民服务!”会场上,黄宝妹掷地有声地说。
此后,黄宝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她以纺纱为使命,将职业生涯奉献给了纺织车间,初心从未改变。
拼命学:学到的要教给大家,大家一起好,才是真的好
职业生涯中,黄宝妹有过多次转型机会。
拿了多次“劳模”荣誉后,组织曾提拔她为干部,但她坐不惯办公室,没多久就要求重回车间,到一线去纺纱;1958年,根据黄宝妹真实事迹编写、由谢晋导演的电影《黄宝妹》上映后引发全国轰动,剧中的“黄宝妹”一角由黄宝妹本人亲自出演,有人建议她可以从此做专业演员,走下银幕后,她还是默默回到车间,这是她一生最热爱的“舞台”……
只有“学习”这件事,可以将她的注意力暂时拉出车间。
上世纪60年代,厂里选送黄宝妹去念大学。“我是文盲,没读过书,解放后读了五年夜校,识了几个字,班级里30个人,我水平最差,怎么办?”
黄宝妹给自己的答案是:“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国家在发展,我们没文化、没知识,发展靠谁?靠人民、靠大家!所以一定要坚持学下去,一定要学好。”
她将“劳模精神”贯彻到底,拼命学!为了学习,她星期日不回家,睡在学校,由老师来补课;笔记来不及记,就认真听,课后借同学笔记抄;晚上,同学们睡觉了,就熬夜做作业。如此坚持了一年,考试来了,成绩不及格的同学要被淘汰,最终班里30人淘汰了11人,但是,黄宝妹通过了。
后来,黄宝妹拿到了大专文凭,在厂里做了技术员、工程师,但她依然不爱坐办公室,还是成天往车间里跑。“因为我学到的技术要教给大家,发动大家一起好,才是真的好,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上世纪80年代,黄宝妹从上海国棉十七厂光荣退休,告别了她奋斗半生的纺织车间。此后,她继续发挥余热,继续奉献,奔赴全国各地,义务参与多个纺织厂建设,怀抱着的还是那颗初心——“把纺织厂办起来,为全国人民穿衣服出一份力”。
“我退休了,但共产党员不退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我奋斗的岗位就是社会。”黄宝妹说
如今,90岁的她依然“退而不休”,参加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活跃在“00后”聚集的“哔哩哔哩”上当主播,直播宣讲劳模精神、宣讲党的优良传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党史、新中国史讲给年轻人听,“发动年轻人一起为国家建设出力”。
“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中国的未来要靠年轻人,你们是家里的接班人,也是国家的接班人,希望大家认真读书,为小家和大家奋斗!”下课前,黄宝妹对复旦青年郑重嘱托。
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复旦青年牢记黄奶奶的嘱托
现场聆听了黄宝妹的事迹后,历史学系2018级本科生、刚刚通过第28批“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选拔的郭怡冰,材料科学系2020级本科生、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苏比•艾合买提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第四期新骨班学员张婷怡3位本科生代表带着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向黄宝妹当面交流汇报学习心得与自己的经历体会。
“昨天,奶奶回忆起当年组织集体看电影《黄宝妹》的场景,她说您是一位好榜样,是一位伟大的人,让我一定向您多多请教。”郭怡冰深情地说。他表示,听了这堂课,读懂了黄宝妹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不凡坚守,也坚定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许党保国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将成为一名思政辅导员,将“牢记黄奶奶的嘱托”,做好新时代青年的引路人,在未来与百余名学子一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长为与祖国同向同行的“强国一代”。
“听到黄老师介绍在新疆石河子协助筹建棉纺厂的故事,令我心潮澎湃!”苏比•艾合买提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前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在西藏军区服役,不久前刚从部队退役,回到复旦校园。她说,“黄老师在新疆艰苦奋斗发展纺织业的事迹在生产建设兵团广为传颂”,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注入榜样的力量,既仰望天空、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奋发有为,新材料行业急需高精尖人才之际,她将沉下心来学好真本领,敢啃硬骨头,努力成长为一名又红又专的科研工作者。
张婷怡向黄宝妹介绍了自己作为新骨班学员参加虹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职活动的暑期实践经历。实践中,他们组成宣讲团,发掘虹口区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文化地标,自主设计人文行走路线,撰写讲稿并带领居民游客实地参观和讲解。通过与优秀朋辈一道感受基层治理,她了解群众需求,体会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信念。她表示,“在黄奶奶的嘱托和激励下”,她将继续投身社会实践,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衣”心织梦、“衣”生为国:复旦科学家编织特殊的锦旗
黄宝妹为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一生为人民纺布做衣。她在上海市国棉十七厂积极工作40余年,助力国家纺织产业的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曾先后7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模,先后8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的接见,是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宝妹“七一勋章”。
活动结束后,许征与高分子科学系2018级本科生李金妍代表学校为她送上了一张特别的“锦旗”,其上精心绣有“‘衣’心织梦,‘衣’生为国”8个大字,在白底布料上发出莹莹光芒,为黄宝妹纺织生涯的写照。
据介绍,“锦旗”上的8个大字乃是用发光纤维制备出的全柔性发光图案,出自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这支团队深耕十余年,通过将直径不到半毫米的发光纤维通过刺绣的形式织进布料,形成图案显示织物,除显示织物之外,研究团队还基于编织方法实现了光伏织物、储能织物、触摸传感织物与显示织物的功能集成系统,使融合能量转换与存储、传感与显示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织物系统成为可能。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复旦大学为传承老校长陈望道追求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开设了“望道大讲堂”,邀请时代先锋、行业楷模、优秀党员、名师大家等到学校做报告,大力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艺术家吕其明为首场嘉宾。
“望道大讲堂”第二期活动由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望道研究院主办,党委学生工作部承办,通过黄宝妹的亲身讲述,引导广大复旦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继承发扬“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将个人志向融入国家发展,笃志求学、报国成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