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探寻嘉庚精神 凝聚爱国情怀
三下乡|探寻嘉庚精神 凝聚爱国情怀
为引导广大青年铭记嘉庚精神、守忆精神力量、传承侨领担当,6月29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情系两岸,红旅筑魂”实践队走进集美学村,以实地参观溯源、拍摄录制存真、主题沙龙共探等形式,解码嘉庚精神内涵,深刻感悟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事迹,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共筑美好未来。
陈嘉庚纪念馆:在历史长河中追寻赤子初心
实践队走进陈嘉庚纪念馆进行深入学习。展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封封手书信件、一帧帧影像画面,诉说着历史的记忆:青年时期远渡南洋艰苦创业的身影;壮年时期倾资兴学、建设集美学村的坚定面容;抗战时期奔走呼号、组织华侨支援祖国的慷慨激昂......实践队成员们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陈嘉庚先生这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传奇人生。
图为实践队在陈嘉庚纪念馆前合照 谢智颖/摄
主题沙龙:在青年对话中传承精神火炬
由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系机电与高数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程铃钫老师主持的“财富×信仰=永恒”主题沙龙在陈嘉庚纪念馆开启。实践队成员们踊跃发言,分享自身感悟,探讨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嘉庚精神。沙龙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实践队成员们对嘉庚精神的理解更进了一层。
图为实践队在进行主题沙龙探讨 谢智颖/摄
鳌园走廊:在石刻长廊中镌刻岁月记忆
怀着对嘉庚精神的崇高敬意,实践队成员们转赴鳌园——这座凝聚着陈嘉庚先生毕生爱国情怀的纪念圣地。走进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达50米的镂雕门廊浮雕,58幅栩栩如生的青石镂雕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幅都像一页历史教科书,串联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让实践队成员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根脉。
图为鳌园入口门廊浮雕 谢智颖/摄
陈嘉庚墓:在肃穆青冢前追思赤子忠魂
移步至鳌园深处,实践队来到集美解放纪念碑前,继续追寻陈嘉庚先生的精神足迹。队员们驻足良久,在静默中与历史对话,追忆陈嘉庚先生为国家独立、民族统一奔走呼号的峥嵘岁月。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先生一生践行“国家至上”的信念,这种赤子情怀正是青年要传承的精神火炬。和煦的海风将先生"爱国爱乡、重教兴学"的精神吹进每位成员的心田。
集美解放纪念碑:在丰碑矗立处传承革命薪火
抬头仰望,纪念碑巍然矗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系机电与高数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程铃钫老师和宣传委员兼纪检委员吴金华老师带领队员们整齐列队,神情庄重,怀着崇敬之情,面向碑体,缅怀先贤,让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朝气在此刻交融。这座由陈嘉庚先生亲自设计、高28米的丰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建党至新中国成立的28周年历程,其正面碑名由毛泽东主席题写,陈嘉庚先生亲手撰写并手书了纪念碑背面的碑文,字里行间承载着无可替代且意义深远的历史价值。
图为实践队在集美解放纪念碑前拍摄 张学远/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情系两岸,红旅筑魂”实践队队员通过实地探访、沉浸学习与互动交流,将嘉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转化为投身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