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探寻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范式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7月21—26日,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师生联合组建的“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京津冀地区示范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深入京津冀地区展开调研。实践队聚焦京津冀区域协同的落子成势,以“一面旗、一门课、一盘棋”三维坐标为纲,在学思践悟中探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创新范式,增强青年师生“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高扬一面旗:爱国精神领航 改革报国风帆劲
从红色长廊中思政启迪的星火,到实验室里科技攻坚的燎原之势,爱国精神的旗帜始终高扬。如今,这面旗帜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沃土扬起,召唤着新时代青年以青春热血续写“强国有我”的壮丽篇章。
党旗引领奋楫笃行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世奎教授现场授课
在北京农林科学院党建展厅的红色长廊中,全程带队的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世奎教授为实践队师生开启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阐释党建引领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把舵领航、蓄势赋能。这堂行走在科技前沿、扎根于大地深处的党课,让实践队师生深刻感受到:当党建引领成为“三位一体”的“红色引擎”,当思政教育突破教室围墙走向真实场景,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便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自强挺膺担当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在北京未来科学城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展示中心的玻璃幕墙内,技术突破见证自主创新旗帜高扬,最新一代DNA合成仪正以纳米级的精度编织生命密码,这里的每一帧实验画面都在诠释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刻内涵。福建中医药大学王芷丹坚定表态:“从‘一根银针治百病’到‘一颗芯片解千方’,科技正在重构中医药的全链条价值。科技为中医药全链条赋能,我必为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一面鲜红的“科技自立”旗帜,在青年学子的誓言中迎风飘扬。
上好一门课:思政铸魂赋能 行走课堂砺初心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循着这份嘱托,实践队把课堂搬进京津冀大地,三堂“金课”连轴开讲。
上好党史课:以史为鉴强使命
实践队参观南开大学校史展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南开大学校史馆内,1935年张伯苓校长发出的“爱国三问”,不仅穿越了九十年的风雨,更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激起深沉回响。这不仅是南开人的“入学第一课”,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叩问。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校史馆驻足良久,深情地说:“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实践队师生在南开大学校史展中,学习感悟南开师生在“五四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先锋作用,在国家建设与改革发展中的担当。师生们驻足于周恩来总理纪念雕像前,重温南开骄子伟绩高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凿入耳鼓。实践队员李清泽深切体悟:“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中汲取政治营养,更明晰新时代青年何为!”
上好创新课:赋能攻坚强本领
实践队参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实践队参观北京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在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全国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云端智库、“新时代首都伟大变革与成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数据库、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等创新实践,让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当数字技术成为‘讲道理’的新工具,思政课便拥有了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穿透力——科技与铸魂,在这里实现了同频共振。”在北京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实践队生动见证了智能感知、精准作业、农业机器人、大数据决策等前沿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生态。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叶大鹏教授为实践队带来了一堂现场教学课程,“科技助力农业翱翔,创新播撒振兴希望,AI数字技术让广袤土地孕育出奇迹,满载丰收的喜悦”,让实践队师生深刻感知到AI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及产业提升的现代化路径。天津博威动力设备有限公司以“产教融合”为引擎,将高校智力资源无缝对接产业需求,以中国标准勾连“一带一路”能源动脉,生动诠释了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上好实践课:知行淬炼强担当
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更是担当使命的磨刀石。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林贤明教授为实践队带来一堂沉浸式思政课,她以“所见、所思、所悟”为思想航标,指引青年学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自找苦吃”、淬炼真知的实践航程。她强调,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既是锻造品格的熔炉,又是青年施展抱负、勇担重任的壮阔舞台。青年学子在丈量祖国大地的步履中,必须知行合一,用心体悟个人成长与时代洪流的同频共振,主动将“小我”融入祖国“大我”,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贤明给实践队师生上思政微课
从历史到未来,三堂“行走的思政课”把道理讲在祖国大地上,更把信仰刻进青春血脉里。
下好一盘棋:区域协同落子 科教人才布新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棋盘”上,教育、科技、人才三枚关键棋子正以前所未有的协同力度精准布局、深度耦合,构筑起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实践队深入京津冀这片热土,触摸这片热土上“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强劲脉搏,见证三地握指成拳的生动实践。教育厚植基础、科技驱动突破、人才引领转化,“三位一体”建设共同绘就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万里锦绣图景。
沙河联动筑棋阵
实践队参观北京沙河高教园区
走进北京沙河高教园区,“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度培育链在此精准落子。这里是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园区着力构建全链条、梯度式创新培育体系,精准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企业成长,如同一盘精心设计的“棋阵”,精准落子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当高校创新基因融入区域血脉,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源泉!”沙河高教园区的实践表明,高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区域协同创新的核心引擎,下好教育“先手棋”显得更加迫切。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定向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孵化着前沿科技项目,培育着未来产业的种子,将“纸上的创新”变为“地上的动能”。
雄安执棋布新局
实践队参观雄安新区规划展示馆
雄安新区规划展示馆内,先进的数字孪生系统如同一个精密运行的“城市大脑”,动态地演绎着“一主五辅多节点”的空间骨架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立体图景在实践队员们眼前展开。实践队深入这座“未来之城”,实地参观首批疏解高校项目,剖析高校落地后与区域产业共生共荣的协同机制,深挖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密码。伫立东西轴线观景台,遥望塔吊林立的热土,耳旁回荡着建设的轰鸣,福建农林大学刘锦东说道:“这不仅是建设现场的轰鸣,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谱写的立体交响!”雄安,这座拔节生长的创新之城,正凭借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汇聚着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人才,成为英才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其背后,正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构建与高端人才引育计划的强力支撑。
区域协同强动能
实践队参观北京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展示中心
实践队参观天津博威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的“中国智造”
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劲动能,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作中展现得尤为突出。在北京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展示中心,实践队真切感受到了京津冀联动产学研资源,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搭建从创新端到产业端全产业生态,打造世界级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的区域联动实践。在天津博威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实践队见证了校企合作签约,并深入学习调研公司产学研融合的模式、路径。福建农林大学机电与工程学院学生陈健明抚过智能微电网设备时感慨:“从实验室里的图纸、原型,到眼前规模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再到产品遍布全球的广泛应用,让我真切读懂了‘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蕴含的千钧分量!”京津冀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的携手共进,正是区域科技协同、人才共育推动产业链迈向高端的缩影,共同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攀升,成为区域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产业体系的缩影。
实践队员在正定县塔元庄村合影
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六天的调研中,实践队追寻领袖足迹,亲身体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大地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绘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当闽山闽水与京津冀大地的实践智慧相互激荡,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此行所见所学、所思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将个人成长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青春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