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南安荔枝科技小院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交流活动
芒种时节,在南安荔枝科技小院示范园内,荔枝果穗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微风拂过,果香交织弥漫。值此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南安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郭海榕、南安市码头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林飞翔、福建农林大学南安荔枝科技小院责任专家马翠兰副教授、邱栋梁教授、一行来到小院,与小院研究生共同开展“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主题交流活动,回顾南安荔枝产业发展脉络,共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溯源千年贡品,科技续写新篇
南安荔枝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荔枝谱》记载,南安‘桂林’‘状元红’等品种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其果肉肥厚、核小味甜的特点闻名遐迩。明清时期,南安荔枝通过“红盐法”保鲜技术远销日本、琉球等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
“从‘一骑红尘妃子笑’到‘科技小院惠万家’,南安荔枝的千年传承离不开科技创新。”郭海榕副主席在交流中指出,近年来,南安市科协依托科技小院平台,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围绕荔枝高优生态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品种改良等课题展开攻关,成功引进‘仙进奉’‘井岗红糯’等新品种,推动荔枝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标准化转型。
科技小院显成效,产业升级惠民生
南安荔枝科技小院自2023年成立以来,以“专家+研究生+农户”模式,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马翠兰副教授团队的“轻简化栽培”“花序截短促果”等技术,使荔枝坐果率提升30%以上;生物防治与生草栽培技术的推广,使果品品质显著提升。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科技当家。”在科技小院指导下,南安多个家庭农场引种的‘仙进奉’荔枝即将迎来首个结果期。目前,南安荔枝科技小院已培训本土技术骨干50余人,覆盖农户上百人次,南安荔枝种植面积达1.8万亩,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产学研融合,共绘科技强国蓝图
邱栋梁教授说:“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南安市的合作,依托荔枝科技小院平台,开展荔枝深加工技术研发,延伸产业链价值,助力南安荔枝走向全国。
郭海榕副主席表示,南安市科协将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契机,助力科技小院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南安力量。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当家”,南安荔枝产业的蜕变是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号召下,南安荔枝科技小院将继续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能,让“荔枝红”成为富民强村的强劲引擎,照亮科技强国的前行道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