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引领铸红心 匠心赋能强国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核心支撑。高校作为党和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始终承担着培养国防科技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
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教研室党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担服务国家战略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使命,以创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军工引领铸红心,匠心赋能强国防”主题系列党日活动,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入融合,创造体系化、链条式人才培养氛围,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一、活动主题与设计思路
作为具有浓厚军工背景的发射动力学教研室党支部,始终秉承“奋发、创新、躬行、载物”的党支部精神,发挥在机械系统动力学领域长期的优势地位,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核心,以开展“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通过党建联建、科技赋能、文化育人等形式,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主要思路如下:
(一)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构建“军工+”党建共同体
党支部以党建领航,筑牢军工报国红色根基。校企双方以党建联建为基,以科研创新为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与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效能,让合作之树在红色光芒照耀下茁壮成长,为国防事业发展筑牢信仰之基。
(二)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打造专业人才的红色摇篮
党支部以国防建设需要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牵头打造“三位一体”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重视青年师生参与重大项目研发,利用国防重大项目平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不断提升青年师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三)以文化育人为依托,搭建军工青年的淬炼平台
党支部注重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营造积极进取的党支部氛围,围绕“推进教学科研、奉献国防事业”的目标,积极打造实境学习模式,树立军工精神和强国志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贯穿其中,不断提升青年师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实效性。
二、活动组织与具体实施过程
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立足组织联建、科技赋能、文化育人三大维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红色纽带聚活力,联建共建促发展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推动科技赋能,党支部通过共建联建打破“党建孤岛”,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深化产学研融合。党支部充分利用所在教研室和团队的相关资源,构建“军工+”党建共同体,与中国兵工集团、江苏省工信厅等4家单位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党建共建模式,通过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围绕党建联学联建、科研联动、人才联培、项目联合、协同解决核心技术难题等方面展开交流。同时,聚焦科技前沿,行业热点,为企业研发骨干和广大师生举办5场学术讲座。
(二)科技赋能强动力,匠心传承育英才
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响应国家提高全球教育治理,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牵头成立江苏省首个、工信部首批国际学会,举办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在交流过程中展示中国的学术成果和发展理念,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更好的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念和中国思想。二是支部依托行业优势、人才优势,服务地方建设,组织赴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为技术骨干开展学术讲座、设立赋能站帮助解决技术问题。深度融入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建设,建成装备系统磁流变自适应减振技术示范线,入选江苏省军民融合重点示范项目,受到江苏省、南京市各级领导的肯定。
(三)文化育人铸根基,知行合一显担当
党支部以传承军工精神为指引,持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厚植师生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一是依托军工文化展厅,面向校内外宣讲军工精神,展示军工精神和军工文化,传承南理工“献身”精神,先后为省工信厅、省纪委等各级党政机关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宣讲。二是举办“星火讲堂”主题活动,通过院士、高层次人才等先锋党员领衔,深入中小学举办科普讲座、专题报告等,讲述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为实现科技强国之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开展“走进军工,强国有我”专题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荒漠、高原等极端环境试验场,深入兵器实验基地、工厂、军工试验中心等科研实验一线进行实境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承奉献精神,树立报国志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