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搭平台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福州大学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地中心党支部党建工作案例报告
一、案例背景: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迫切需求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面临两大现实挑战:一是如何破解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难、成果转化难、实践锻炼难”的瓶颈;二是如何以党建为引领,将高层次人才密集的科研平台转化为立德树人和科技报国的战斗堡垒。为解决上述难题,福州大学防震减灾国地中心党支部开展了专题立项活动,党支部通过“党建搭台、业务唱戏”将中心青年党员教师锻造为“科研先锋队”和“育人排头兵”,其经验对破解高校基层党支部“两张皮”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二、案例实践:三维路径破解青年教师成长难题
(一)思想铸魂:以“浸润式”党建破解“重科研轻思政”倾向
支部针对青年教师“国际交流多、教学任务重、集中学习难”的特点,创新“信息化+交互式”学习模式:
“双带头人”引领:由国家级人才赖志超教授担任支部书记,将学术权威与党务工作深度融合,破除“党建业务两张皮”。
“碎片化学堂”:依托“学习强国”创建微信工作群、QQ交流群,创新‘信息化’‘交互式’学习模式,推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开展等微党课等党建活动。
“榜样面对面”:邀请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祁皑教授等党员开展“科研报国”主题分享,把“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追求转化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动。
图1 支部书记赖志超、学院党委委员姜绍飞讲授主题党课 |
(二)先锋示范:以“老带新”机制破解“科研起步难”
针对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难的问题,支部构建了“三级传帮带”体系:
国际视野拓展:利用部分教师党员有海外经历的优势,开展“海外科研经历分享会”,帮助青年教师对接国际优秀团队。
项目申报攻坚:支部党员中的科研骨干主动牵头,邀请同行专家来校开展高质量学术交流、项目指导,并与中青年教师交流基金申请心得体会。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交叉学科培育:建立“抗震+人工智能”青年创新小组,支部党员主持参与的 “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安全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新型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及结构三维隔震减震关键技术与应用”及“镍铁渣环保矿物掺合料应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2 支部老党员房贞政教授“帮传带”带领年轻党员调研道庆洲大桥施工现场 |
(三)实践淬炼:以“党建+校企”平台破解“成果转化难”
支部与中铁大桥科研研究院、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40余家企事业机关的党支部建立‘党建+校企’合作共建关系,创新“三共”机制:
共建实验室:与中铁大桥院等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依托国地中心的科研实力与企业单位的科研平台,打造“科研-技术-应用”高效转化平台,将论文转化为技术标准、将专利转化为防灾减灾实战能力。
共克技术难题: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属地建设,提出的“物联网+远程实时健康监测”系统成功预警桥梁异常,为解决极端天气下桥梁安全问题贡献力量。
共育双创人才:设立“企业导师+党员导师”双导师制,指导的研究生获在重大赛事中获奖,相关技术助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图3 与福州市政工程中心党支部进行技术交流 参与“鼓山大桥”监测 |
三、成效与经验:党建引领的“乘数效应”
组织力提升:支部从“科研辅助者”转变为“创新领导者”,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科研创新。
人才链强化:立项活动开展以来,支部党员成功申请国家级基金项目1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5篇。
贡献度凸显:技术成果支撑重大工程,近三年横向经费连续增长,真正实现了“把党支部建在科研攻关一线”。
图4 党员骨干教师的科研成果参加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展示 |
四、推广建议:构建“党建+青年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结合高校实际,拟从三方面推广经验:
制度嵌入:设立“党建引领青年教师发展”专项,将支部“传帮带”成效纳入人才考核指标。
资源聚合: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平台,打造“青年教师实践营”,每年选派若干青年教师到重大工程挂职锻炼。
数字赋能:开发“党建科研双螺旋”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政治学习-科研需求-社会服务”数据互通,破解“学用脱节”问题。
五、结语
高校基层党建唯有扎根学科特色、融入发展大局,才能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把“人才势能”转化为“强国动能”。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应努力探索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和青年教师培养的“高校方案”,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