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开篇语:在“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全面实施的时代浪潮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协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支撑。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主动扛起使命担当,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与组织协调优势,联合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十五冶非洲公司,以重型设备维修订单班项目为突破口,探索出“党建引领、校企协同、跨国培养”的创新模式。从精准对接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到创新人才培育、助力就业服务,学校以扎实的实践成效,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国际教育交流提供了鲜活范例。
一、背景
在“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与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产业协同发展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赞比亚作为非洲重要的资源型国家,依托丰富的铜矿资源,矿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然而,当地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重型设备维修等关键领域技术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据赞比亚矿业协会统计,该国每年因设备维修技术人才短缺导致的生产损失高达数亿美元,技术人才缺口达30%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具备向海外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走出去”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践载体。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助力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顶层设计,构建精准对接机制
1.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学校党委将国际教育合作纳入党建重点工作,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党员骨干为核心的专项工作组,明确“党建引领、需求导向、精准施策”的工作原则。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书记主动担当,带领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10人调研团队,形成“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工作格局。
2. 多维调研分析,把握实际需求
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对赞比亚矿业企业、职业院校及政府部门进行全面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200余份,组织与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十五冶非洲公司等单位的专题座谈会8场,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结构、职业教育现状及企业人才需求痛点。调研发现,赞比亚重型设备维修领域存在“三缺”问题: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缺乏专业师资、缺乏实操设备,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精准方向。
3. 党建嵌入决策,科学制定方案
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党员专题研讨会,结合调研结果,联合企业与院校专家制定《重型设备维修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经党支部审议通过后,明确“理论+实操+语言”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涵盖机械原理、液压系统维修、电气控制等核心课程,同时增设中文语言与跨文化交流模块,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当地需求,又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特色。
(二)党建搭建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1. 发挥组织优势,推动战略合作
党支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十五冶非洲公司签署重型设备维修订单班合作协议。协议明确“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基础教学与技能实训,中国十五冶提供企业导师、实习岗位及设备支持,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课程设计与师资培训。通过订单班模式,企业提前锁定人才,学生入学即获就业保障,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贯通。
2. 建立党建联建机制,保障合作落地
三方共同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由党支部书记担任中方负责人,并设立临时党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教学、师资、实习等问题。同时,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学设备采购、师资培训及学生奖学金,形成稳定的资源投入机制。党小组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联合党课等形式,强化合作单位间的思想共识,确保合作方向不偏离。
(三)党建引领人才培育,创新质量保障体系
1. 党员示范带头,严格选拔标准
党支部书记牵头制定“三维度”选拔标准:专业基础(占比40%)、实操能力(占比30%)、学习潜力(占比30%)。通过理论测试、实操考核、面试答辩等环节,从200余名报名者中选拔出50名优秀学员。选拔过程全程公开透明,邀请企业代表、当地教育部门参与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2. 党建融入教学,创新培养模式
在教学实施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由党员骨干教师赴赞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授课,通过“项目式教学”、“工作坊”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设备维修实际案例结合;线上依托学校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直播课程与答疑通道,实现跨国教学资源共享。
(四)党建助力就业服务,实现多方共赢发展
1. 党组织统筹协调,举办专场双选
订单班结业之际,党支部联合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与10余家中资企业举办专场双选会,提供设备维修工程师、技术主管等120余个岗位,岗位需求与学员专业高度匹配。最终,45名学员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就业率达90%,其中15名学员进入大型央企,实现高质量就业。
2. 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党支部以《工业汉语》教材为依托,开展“中文+职业技能”特色培训,组织“中赞文化周”活动,通过书法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企业参访等形式,增进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中资企业本土化经营奠定文化基础。
三、工作成效
(一)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服务当地产业升级
订单班学员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迅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据中国十五冶反馈,学员上岗后设备故障率下降25%,维修效率提升30%,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运营。此外,部分学员毕业后尝试开设小型维修工厂,带动当地就业,为赞比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形成可推广经验
项目构建的“党建引领、校企协同、跨国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示范样本。其成功经验吸引了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职业院校前来调研学习,扩大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交流深化拓展,提升教育国际声誉
项目实施以来,中赞双方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等活动20余次,联合申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课题3项。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中赞重型设备维修技术培训中心”,被纳入中非职业教育联盟重点合作项目,成为中非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
未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拓展合作领域,优化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职教力量。
(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