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与肇庆市博物馆开展“学语文 知历史”馆校合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馆校联动 协同育人”机制,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联合肇庆市博物馆开展“学语文 知历史”馆校合作跨学科社会教育宣讲活动项目,自2024年10月项目启动以来,双方以联合育人为目标,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与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组建“学语文 知历史”宣讲团队,致力于肇庆市大中小学通过跨学科宣讲活动,为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赋能。
一、开展情况
(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2024年12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明确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育等,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现“理论+实践”“课堂+场馆”双向育人模式,拓展与丰富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组建宣讲队伍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与肇庆市博物馆协同共建“学语文 知历史”馆校合作项目师资队伍,选拔4名思政课教师,联合博物馆资深宣讲员,组建跨学科宣讲队伍,成员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等学科专业背景,确保宣讲内容的学术性与通俗性。
为提高宣讲能力,确保宣讲质量与效果,4名教师共计参与三轮集体备课,两轮试讲,与博物馆宣讲员开展专题课程打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讨等,实现了打造宣讲队伍“备课—试讲—反馈—优化”的闭环。
(三)宣讲与教学实践
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启动宣讲项目,4名教师累计开展现场宣讲11场,覆盖肇庆市回龙镇初级中学、鼎湖区实验中学、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理工学院等学校,面授学生几百人次。宣讲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语文课、历史课涵盖的近代史、现代史分专题串联,实现语文的文学魅力与历史的厚重底蕴有机融合,拓宽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路径。
二、工作亮点
(一)党建引领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学语文 知历史”项目是肇庆市博物馆社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党建+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学院党支部与博物馆建立共建机制,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推动馆校协同育人深度融合。该项目打破了传统教育边界,将思政教育场所从校内拓展至校外文化机构,强化了协同育人意识,深化了“大思政课”实践认知,为构建“党建引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提供了新路径。
(二)“党建+实践”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
思政教育“学校+文博”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局限,探索了“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实践”的协同育人新路径。一方面,党支部牵头组织教师党员参与博物馆红色文化宣讲、馆本教材封面设计等活动研发,推动思政教育向沉浸式、体验式转变;另一方面,结合博物馆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党史、地方革命史融入实践教学,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这一模式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推动思政教育向“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实践育人”方向发展。
(三)“党建+业务”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在党支部的组织推动下,教师党员带头参与博物馆实践宣讲,与博物馆宣讲员“结对共建”,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通过“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教师学习和借鉴文博领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以讲促学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同时,党支部定期开展“红色文化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助力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三、工作成效
本次通过“学语文 知历史”馆校合作项目,以党建共建为引领,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与地方文博单位党组织开展联学联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校地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教师党员带头参与,通过课程开发、文化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服务”新模式,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教育资源。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将进一步深化“党建共建+实践育人”机制,与共建单位携手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同频共振。
图1-“馆校合作 协同育人”座谈会现场
图2-刘丽宣讲
图3-吕生富宣讲
图4-黄坤宣讲
图5-周家全宣讲
图6-“学语文 知历史”在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宣讲活动现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