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治”到“善治”:以自管会为引擎,激发学生社区自治的乘数效应

2025-09-19 10:09:00 廖丽韵

一、 项目主题与思路:更换“引擎”,重构治理生态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普遍面临“学校管得累、学生不满意”的结构性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治理“引擎”滞后。传统以行政主导、单向输出的管理模式,犹如一台动力衰减、响应迟缓的“旧引擎”,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社区多元化、个性化的治理需求,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参与渠道虚化,治理效能持续低迷。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率先破题,以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功能发挥(自管会) 为核心,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治理动力革命。其核心思路是:

一是引擎定位,重塑主体地位,夯实组织根基。学校将自管会从原有边缘性、辅助性的学生组织,彻底转型升级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引擎”。通过系统性赋权明责与实体化建设,赋予其规划、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能,使其真正成为社区治理中有权、有责、有为的关键行动者。

二是动力转换,激发内生能量,构建响应循环。通过制度性赋能和激励性反馈,推动社区治理动力机制根本转变——将以往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转换为自下而上的自治内驱力,点燃学生主人的“内燃机”,激活学生作为社区主人的参与意愿和创造力,形成可持续的治理响应闭环。。

  三是辐射扩散,触发乘数效应,实现治理跃迁。依托自管会的有效运转,带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参与治理实践,形成“一人带动一室、一活动激活一域”的链式反应与扩散效应,最终实现“良性治理、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善治格局。

二、 实施方法与过程:打造高性能“引擎”与传动系统

学校致力于将自管会打造为一台设计精密、动力强劲、传动高效的高性能引擎,并通过四大系统将其动力输出至社区每一个角落。

(一) 引擎核心:重构组织功能与权力结构

“我们要让自管会成为学生靠得住、信得过、能办事的坚实力量”,以系统性重构推动组织从“有形”向“有实”蜕变。

图片2

精密“缸体”构建,以实体化架构筑牢组织根基。建立校院两级自管会,将其纳入学校正式治理架构。下设安全督察、生活服务、空间文化、活动策划等功能的9个“职能部门”,形成结构完整、权责明确的工作体系,为高效治理奠定组织基础。   

高标“燃料”注入,以专业化队伍注入持续动能。通过公开招聘遴选具备服务意识和领导潜质的学生骨干和指导老师。开展系统化岗前培训和月度业务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为组织持续运转提供充沛动力。

赋予“驱动权限”,以实质性赋权提升驱动效能。学校正式授予自管会安全巡查权、服务监督权、空间改造建议权、文化活动主导权四大权限,使其从“无权”的摆设,变为“有权”的实体,真正获得驱动社区前进的“扭矩”。

(二) 动力输出:自管会引擎的四大核心传动轴

“让学生成为治理主体,让服务精准直达需求”,自管会通过四大传动系统,将引擎动力精准转化为社区治理实效。

图片2

“安全稳定”传动轴实现主动防控每年从退役士兵当中选取责任感高、执行力强的同学担任自管会义警队成员,开展社区隐患巡查、宿舍安全检查,实时识别并上报各类风险隐患,推动安全治理模式由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义警队为学校实现疫情防控“零感染”、社区安全“零事故”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活品质”传动轴优化服务供给。膳食委员会定期收集同学们对餐饮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常态化组织开展食堂卫生、菜品质量、价格水平及服务态度的独立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收集-反馈-督办-复核”的闭环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了连接学生群体与后勤服务部门的“变速箱”作用。学校餐饮服务满意度实现从2021年80%到2024年92%的跨越式提升,并持续保持校园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记录。

“空间赋能”传动轴激发环境育人活力。校长助理团依托“两微一端”平台征集对闲置空间微改造的创意提案,并全程参与方案优化、过程跟踪及成果验收。近三年来,推动15项空间“焕新工程”,如将低利用楼道平台拓展为自习室与舞蹈房,将闲置停车区域转型为体育活动中心,将原有垃圾场改建为社区劳动教育基地,显著提升了社区空间黏附力和整体吸引力。

“文化凝聚”传动轴增强社区认同。新媒体中心作为自管会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全面运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深度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故事与暖心事迹,系统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区文化生态。三年来,打造《科贸周报》《周一能量站》等原创内容品牌栏目,公众号粉丝数从1万人增长至8.5万人,平均阅读量提升300%,在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中,排名全省第6,荣获一等奖,成功塑造了积极包容、互助成长的社区精神共同体。

(三) 润滑与增压系统:数字化平台与成长积分体系

“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真成长”,学校通过数字化赋能和激励体系创新,为治理引擎注入持续动能。

图片2

“智慧润滑”系统提升运转效能。学校开发“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集成新生入学前选宿舍、物业报修、学籍业务办理、建议反馈、学业预警等28项全流程功能,实现社区服务与治理的全面数字化,显著降低了传统沟通模式中的信息延迟与流程阻力,极大提升了治理体系的运转效率与流畅程度,学生业务办理满意度提升至98%。

“涡轮增压”系统激发参与动力。学校以“十项全能学生”养成计划为核心抓手,构建多维度的行为评价模型,将学生在社区治理、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参与行为全面量化为“成长积分”,自动生成反映学生五育发展水平的“数字画像”及个人成长档案,有效追踪个体成长轨迹、评估社区育人成效。

(四) 实现乘数效应:从引擎动力到全域驱动的裂变

“让创意落地、让优秀发声”,自管会致力打造支持每一个梦想发芽、见证每一份努力闪耀的赋能生态。

图片2

“活动裂变”机制培育创新生态。学校每年安排300万活动专项资金,由服务中心进行统筹使用,服务中心通过征集-评估-策划-再评估,培育出“我的社区我设计”“红色舞台剧”“草地音乐节”“花花世界”等32个社区品牌活动项目,实现了“一项资源投入,N倍活动产出”的裂变效应。

“成果裂变”效应扩大品牌影响。社区品牌活动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24次,省级媒体关注超200次,吸引80余所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与经验推广,将内部治理成效转化为外部的品牌影响力与范式输出能力,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公共形象与教育品牌价值。

三、 主要成效与经验:从“马力”到“效能”的卓越成果

(一) 主要成效:引擎强劲,效能倍增

治理效能倍增,善治格局基本形成。通过自管会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社区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0%,生活服务投诉量下降60%,学生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数量增长200%。2024年社区综合满意度提升至92.7%,标志着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响应、良性互动的“善治”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人才产出倍增,人才摇篮效应凸显。自管会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学生骨干的重要平台,成员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比例高达75%。三年来,从社区走出的学生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108项、省级奖项400余项,充分证明社区治理过程不仅是服务提升的过程,更成为实践育人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社会影响倍增,治理范式广泛认可。社区治理获教育部2023年“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优秀成果2项,治理模式获得99%来访单位的高度评价,“科贸引擎”的创新实践与运行效能得到外界普遍认可,标志着校本治理范式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泛影响力。

(二) 核心经验:如何打造一台好的治理引擎

 引擎必须实心化,加强组织实体化建设。学生自治要实现有效运转,必须避免“空心化”困境。自管会通过纳入学校正式治理架构,明确职能部门设置,赋予实质性的巡查权、监督权、建议权与主导权,成为一个有编制、有职能、有权限的实体组织,从而真正具备驱动社区治理持续发展的组织动能和制度保障。

传动必须精准化,职能接口高效输出。治理引擎的动力必须依托“安全员”“生活监督员”“空间设计师”等具体职能岗位作为可操作的传动接口,将组织能量精准传导至安全治理、服务提升、空间优化等关键环节,确保自管会的驱动力量高效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实际成效。

系统必须智能化,数字赋能持续运转。治理引擎必须配备如“成长积分体系”与“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系统,通过实时反馈、行为激励和流程优化,实现组织运行的低摩擦和高激励状态,确保自管会在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中高效运转,有效避免治理过程中的空转与内耗。

四、 下一步加强与改进计划:引擎的迭代与升级

“混合动力”升级,推进“功能+专业”深度融合。引入专业师资、课程资源与实践项目,打造兼具治理功能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混合动力引擎”。社区治理平台同步转化为真实可感的专业教学场域,实现治理效能与育人成效的双向提升。

“智能控制系统”升级,引入AI大数据分析。对成长积分和社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需求精准预测、资源智能匹配、风险提前预警,推动引擎从“机械燃油时代”进入“智能电控时代”。

“动力输出”拓展,建立“社区领袖人才库”。将学生在自治中展现的能力转化为其职业生涯的“核心竞争力证书”,将引擎的内部动力成功转化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初始动能,完成育人价值的最终闭环。向“数据驱动”演进。

责任编辑:王晓鑫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普遍面临“学校管得累、学生不满意”的结构性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治理“引擎”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