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向农·五维赋能”——涉农高职“全景式” 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发挥涉农资源优势,依托教育部“云馆双栖——红色文化弘扬展教研一体化基地”等育人育训平台,实现了红色思政教育与绿色乡村振兴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涉农特色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新样态,在省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效果,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有力支撑。
一、问题分析
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浅表化”“碎片化”,停留在表面形式,未能与农业职业教育特色深度融合,难以融入专业课程、劳动实践和乡村振兴项目,缺乏系统性整合,全链条育人体系不完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2.红色文化育人方式与场景“单一化”“同质化”,未与涉农高职的核心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存在 “两张皮” 现象,实践场景缺乏吸引力,学生融入度不高,难以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也无法从中汲取服务 “三农” 的动力。3.红色文化资源传播与评价“滞后化”“模糊化”,开发过程未与新技术、新载体有机结合,无法契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特点。育人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够科学,多以量化指标衡量,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质性评价。
二、案例简介
学校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充分发挥涉农院校资源优势,有效将“大思政”育人与国家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组织领导有力、师资队伍强劲、平台资源广阔、思政育人多元、社会服务融通“红心向农·五维共振”“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1.创新提出“红绿融合 双轨铸魂”科学育人理念。以红色文化精神铸魂,绿色职业技能培养实践强基,实现学生理想信念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红色文化传承与生态发展相互促进。2.着力破解传统育人困境的三重逻辑。打破红色教育与专业课程的 “割裂” 状态,实现两者融合;利用虚拟仿真、直播助农等新技术,从 “单向” 育人转变为 “互动” 育人,构建沉浸式育人场景;从 “活动” 育人转向 “体系” 育人,建立全链条育人体系,避免红色文化育人的碎片化和形式化。3.构建“红心向农·五维赋能”全景育人工作体系。通过 “党建引领强基—师资聚合赋能—课堂创新提质—基地场景增效—校地协同拓面” 五个维度,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理论到行动的系统育人框架。4.实践推广涉农高职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地协同—媒体赋能”为主线,构建螺旋上升的闭环,将涉农高职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从 “高职方案” 推广为 “区域模式”“全国经验”。成功入选2024年度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学校是全国高职和广东省中唯一入选此项目的单位。
三、做法成效
(一)党建引领强基:构建“头雁领航”组织领导机制
学校“一把手”带头上思政课,带头抓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打造了“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院长思政第一课”等精品思政品牌,入选省优秀案例。让学生在新开学就接受红色思政教育的洗礼,受到广大学生一致好评。强化绿色课程思政与红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果,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马院、教务处牵头推进,各教学单位主抓落实,全体教师人人讲思政,课程门门有思政”的工作格局。构建由校领导、院系领导、辅导员等组成的“五育导师”联系学生工作机制,走近学生开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谈心谈话活动,红色育人效果明显。
“五育导师”走进社区、联系学生,来源科贸官网
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授课现场,来源科贸官网
(二)师资聚合赋能:打造“专兼跨”协同育人团队
学校整合“思政教师+农技专家+特派员+企业导师”等多元师资力量,以“头雁”带“群雁”,形成“理论传授+技能指导+实践服务”复合型师资队伍,强化育人资源聚合效应。设立“岭南农匠工坊”,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乡土专家”的大思政课师资库。依托学校广东村官学院、广东省农业广播技术学院品牌,探索“二级学院+校内思政教师+行企兼职教师”理论宣传和社会服务模式,学校整合资源组成的“农技村官”团队、科技特派员团队常态化服务对接乡村基层高质量发展,广泛农业技术支持、党建引领力提升、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等助农行动,成果显著。2024年9月,我校36支“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含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等)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立项,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排名第一。
(三)课堂创新提质:深化“红色+绿色”思政教学融合
学校以“集体共学、交流互学、体验助学、实践拓学”“四学”形式,搭建“讲授式理论课堂、互动式交流课堂、情景式浸润课堂、体验式实践课堂”“四式课堂”,打造“四学四式”多维立体化思政教学新样态。
1.以讲授式课堂铸根基,线上线下融合学。创新增设全校公选课《中共党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育人机制。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高校名师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暨“思政名师进课堂”思政金课品牌等。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逾3万人次学生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2.以互动式课堂提活力,学校内外交流学。以图书馆、各教研室、党支部工作室、思政馆、“一站式”学生红色文化社区等为依托开展马列经典原著、《毛泽东选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集体学习分享。以党组织为阵地,与兄弟院校、政企、属地村镇社区的学习交流和主题研讨活动。2024年来,近300余所校地企单位来我校开展主题讲座和党史党建工作交流,真正达到了校地师生互促互学,共同进步的效果。
3.以情景式课堂促深化,师生合力沉浸学。打造红色文艺晚会、诵读中国演讲大赛、红色情景剧配音大赛、优秀精品剧目进校园展演等品牌活动,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既浸润心灵又能科技赋能创新学习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狮艺传承•少年敢当》和红色红色革命文化作品:《东江回响》分获教育部第七届、第八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粤鸣百年,传统新生》获教育部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
4.以实践式课堂寻真知,集体行动体验学。将学习课堂搬到基层田间,搬到红色基地,以“红色流动课堂工程”带动广大师生在研学实践中接受思想洗礼。以马院党支部为阵地,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院党支部等39个高校党支部和白云区石门街等多个基层支部开展党建共建、主题党日、理论研讨等活动。2024年7月,100余名师生前往信宜市合水镇庙湾村开展党支部联学共建活动,期间设置的“老党员讲党课”环节让广大师生“穿越时空”感受烽火年代革命英雄事迹,共唱红色歌谣,感悟建党精神的思想伟力。
(四)基地场景增效:数字化建设“沉浸式”红色实践平台
1.拓红色文化传播平台。以学校教育部“‘云馆双栖——红色文化弘扬展教研一体化基地’为主阵地,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结合、教学科研与党建服务结合、红色文化系统化与时新性政策的相结合,将“广东省党史四史研究基地”建成以党性AI问答体验区为特色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23个VR影像课堂资源。设计四史教育长廊区、智能互动讲习堂、场内场外线上线下AI联动教学区、云博课堂录制厅等5个展区。近3年,累计开展实践教学课6152次,沉浸式学习教育活动12000余场,让逾8万名学生提升学习获得感。
基地虚拟仿真红色文化体验区
2.拓实践育人平台。开发建设“鲁班工坊”大学生核心素养实训基地,将大学生核心职业素养与思政课堂相融合,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匠精神”为目标,打造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且极富意义的思政课堂。项目由“电子沙盘+鲁班工坊+综合实践”三大模块构成,共计40余个实训教学资源,已实现在校各年级学生实践教学全覆盖,并通过小班教学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3.拓社会服务平台。倾力建设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直播室,打造“红色+直播+田间”思政实践教学品牌,开展“直播带岗”“直播带货”“直播传文”等系列公益直播活动。师生参与孵化阳山新自然茶业、大西牛创业园等项目,2024年,线上线下销售订单超过50000单,销售金额达300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该模式在全国70多所高职院校中得到应用推广。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主题直播演播功能室
(五)校地协同拓面,辐射推广“乡建思政”特色品牌
1.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品牌IP辐射至粤西粤北。牵头与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清新区第二小学等9家学校共同组建联合体,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全省仅20所高校(含本科院校)。当前初步建成党建引领、市校联动、区校协作、校际校内协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在粤西北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通过举办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开展红色文化送教上门等活动,打造“乡村振兴中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课品牌。2024年11月,学校与信宜市职业技术合作,挂牌成立“广东省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围绕“工匠精神培育”“乡土文化传承”等文化育人主题,以思政为桥,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2024年7月,师生前往信宜市合水中学开展红色文化送教上门,来自“南方+”
2.整合涉农资源产学研一体化,服务绿色乡村全面振兴。依托学校省市乡村科技特派员、“农技村官”和教育部“情思能行”实践育人平台,以“双百行动”、“千生连千村服务千万户(场)”等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全面乡村振兴中增强实践能力。组建“理论阐释+故事分享+价值引领”的“马理论红色宣讲团”,2024年多次赴广州、清远、汕尾、湛江等区县,累计为基层组织开展300余场次主题宣讲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清远市驻镇帮扶工作调研团等活动100余次,前往清远103个乡镇开展驻镇帮扶工作调研,荣获全国及省级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通过“双百行动青年突击队”对接127个省级现代产业园或特色乡(如清远鸡国家产业园),创新设计新兴皇帝柑、连南腊肉、英德菜干、麻竹笋等农产品品牌,拍摄《清远鸡》微电影打造乡土文旅IP,并将成功案例编入乡土教育资源库。
百人乡村振兴调研团,在清远佛冈、阳山、连州、英德等103个乡镇调研
3.厚植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共清远市委统战部共建“清远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有力推动省职教城院校各族师生文化共识建设。形成了“归雁寻根主题实践活动”“美丽乡愁传文艺工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千生联千村 服务千万户”等文化育人活动品牌。近3年,学校马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调研团多次走访连南千年瑶寨等岭南文旅IP产业,围绕“党建+乡村振兴+文旅”思路共同打造乡村振兴文化新业态。
2024年7月,在连山福堂镇太平村开展非遗项目“壮锦”研学,来自科贸官网
四、工作启示
1.以铸魂为本,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以组织领导机制优化为牵引,以强化“大师资”思政力量为支撑,促进思政教学研培训一体化系统化建设,打造思政教育各类平台阵地和社会服务品牌模式,使育人模式更鲜活更接地气,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感价值熏陶,在田野中提升服务基层热情。
2.以党建为擎,聚合思政育人资源合力。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充分发挥马院“红专优长”党建工作特色,建强党组织战斗堡垒。在引领方式上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在队伍融入上引入“党建+思政”专业力量,在平台拓展上建成系列红色育人实践基地,在实习实训中持续打造“田间党校”“师生跟岗助农”等“党建+”思政品牌,在助农产业发展上以“党员+骨干+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
3.以平台为基,突出载体激发创新动能。学校倾力打造一批数字化实习实训基地,赋能红色思政建设,育人载体系统化建设不断升级完善,引来省内外多所高校来访交流学习。2024年4月,学校马院院长在全国职业院校思政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培训中作主题为《数智赋能思政教育——用新质世界的范式推进思政教学升级》发言,与会嘉宾均高度赞赏我校在数智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探索实践。2025年3月,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成为“全国高校生活思政建设联盟”的首批发起单位(全国有21个)。
4.以推广为口,迸发品牌矩阵“辐射效应”。学校在教学研培训、产学研转化建设方面形成的标志性品牌在服务地方,辐射省内外等方面卓有成效,真正走出了一条涉农职业院校红色教育与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的“特色路”“创新路”。工作案例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南方+”等媒体报道,反响热烈。
5.以机制为核,保障赋能工程常态长效。以红色思政育人赋能绿色乡村振兴这一“大思政”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从体制机制完善、团队力量下沉、品牌阵地夯实到服务模式的辐射,须在实践中检验机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队伍建设中提升团队服务能力,在品牌打造上不断擦亮影响力,在产业项目里产教融合共同助力,实现横向打通纵向延伸,不断彰显机制的稳定性和生命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