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览”交院,无人机“翩飞”绘就数字校园——党支部引领低空技术创新实践
近日,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与低空技术学院基础设施三维数字孪生工程研究中心教师党支部的积极组织和带领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航测活动顺利展开。多架无人机犹如翱翔的“天空之眼”,俯瞰整个校园,穿梭于白云与楼宇之间,成为一道流动的科技风景。这不仅是一次飞行实践,更是一次以党建引领技术赋能、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生动体现。
一、晨光中的起飞:党员教师带队,技术与责任交融
早上8时,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党支部的教师党员们已带领低空技术团队的学生开始忙碌。党支部书记魏炜和党员教师黄舒城、覃家飞等同志一遍遍检查操作细节,叮嘱注意事项:“确保电池电量充足、GPS信号稳定、传感器校准准确、航线规划合理……”几架搭载高精度测绘设备的无人机整齐排列,犹如等待出征的战士。

指导老师做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航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无人机起飞前,党支部教师指导学生已在校园内精准布设了18个像控点。这些像控点作为大地坐标锚点,为后续影像数据处理提供了精确基准。

像控点布设
上午9时,一切准备就绪。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无人机缓缓升空,在湛蓝天空中划出优美弧线。从空中俯瞰,校园呈现出不同于往常的美感:教学楼错落有致,小径如丝带缠绕于绿荫之间,体育场线条分明,建设中的图书馆工地更显蓬勃朝气。

校园三维实景
无人机按规划航线自动飞行,每个架次飞行约30分钟,完成约0.3平方公里的数据采集。全程共飞行两个架次,采集超过5000张高清影像。“无人机能捕捉人眼容易忽略的细节”,团队成员方子龙在教师党员指导下发出这样的感慨。
二、数据的蜕变:党支部牵头,从二维影像到三维世界
航测只是第一步,真正考验技术的是数据处理。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团队成员在广西基础设施三维数字孪生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紧张的数据处理工作。
党员教师带头攻关,首先进行空三解算——将二维影像恢复为三维空间信息的关键步骤。计算机对每张照片的特征点进行自动识别与匹配,通过大量计算还原每张照片的精确位置和姿态。“这就像完成一个庞大的立体拼图”,在团队成员江远鹏的讲解下,学生们理解了如何将数千张照片精准拼接。
点云数据经处理后,生成了数字表面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正射影像犹如一张超清晰俯拍照片,校园内建筑、道路、绿化分布一目了然。

校园正射影像
最令人惊叹的是三维实景模型的生成。通过倾斜摄影技术,建筑物成为具真实纹理的三维模型,可在电脑上自由旋转、缩放,多角度观察校园细节。
在党支部的推动下,团队进一步制作了720°全景地图,提供沉浸式浏览体验。“点击全景图中任意位置,就可‘走到’那里”,团队负责人吕惠雄一边演示一边介绍,“从校门口到教学楼,再到体育场,全程无缝衔接”。
三、数字赋能:党建引领,智慧校园开新篇
本次航测是党支部推动低空技术团队开展的一次综合实践。团队由建筑工程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市政工程等多个专业学生组成,在党支部教师指导下完成整个项目。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提升了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课堂学的是分散知识点,通过这个项目,我把这些知识串了起来”,团队成员张美倩在分享中表示,“真正理解了如何完成一个完整航测项目”。
航测成果为校园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持,成为一份超级详细的“数字名片”。在校园规划方面,三维模型可帮助规划人员直观了解现状,进行新建建筑的布局分析与视觉模拟;在工程建设方面,数字高程模型可用于土方量计算,数字正射影像可用于施工进度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三维模型可快速统计建筑物面积、绿化覆盖度等信息。
本次航测是党支部推动低空技术在校园场景应用的一次成功探索。低空遥感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强灵活性等特点,特别适合校园这类中等规模区域的测绘工作。“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无人机航测效率提高了数倍,成本仅为其几分之一”,党员教师黄舒城总结道。
此次航测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迈出坚实一步。未来,党支部将继续推进航测数据与BIM技术结合,构建更精细的校园信息模型;推动三维平台与物联网结合,实现校园设施智能管理;拓展技术应用于日常巡检、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刚刚完成航测的校园。无人机已收回箱中,但它们采集的数据仍在服务器中持续处理,生成更精准、更绚丽的数字交院。此刻,数字交院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可感、可知、可体验的存在——这是党支部带领低空技术团队送给校园的一份礼物,更是交院党员师生用科技之手编织的数字化梦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