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锤炼党性(四)

2021-03-03 10:16:51

为不断提高党员的个人修养,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能力。政管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党员同志在2021年寒假期间坚持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培养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读书是一个长期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因此,政管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在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系列活动,鼓励同学们要加强读书学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支部党员同志们积极响应,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下读后感。


01.林佳华

阅读书籍:《十二怒汉》


偶然看到徐昂老师执导的《十二公民》,看完后很有感触,我知道这部电影的原型是雷金纳德·罗斯的《十二怒汉》,所以购买了原著小说来观看。

《十二怒汉》讲述的是纽约某法院陪审团十二个男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十六岁犯罪嫌疑人最终认定是否有罪的故事。很多人愿意从“陪审团”这个角度探讨制度的完善性,不过我更愿意关注这个故事表达的主题:对生命的尊重。这个被控告杀死他父亲的男孩,出生贫民窟,性格粗暴,没有文化,被认为是社会的人渣。面对这样一位嫌疑人,许多陪审员都认为:“没什么好讨论的,有罪。”只有一位8号陪审员提出了对案件的质疑。《独立宣言》中说:“人生而平等,生命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即使是这样的嫌疑人也有权得到一个公平的判决,而不是因为某些偏见、歧视就被剥夺了生命的权利。正是因为8号陪审员对案件细节的质疑,步步推进的推理,才让这位十六岁的嫌疑人免掉了冤屈的强制死刑。读到最后那句:这就是案件真相。我也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透过这个小小的合议庭我们能看到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偏见有可能会通过潜意识影响他们在公共程序中的理智认知。

康德说过:“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心中永恒的道德法则。”光明诞生希望,希望也会发出光芒。这个故事不仅引起人们对法律制度的思考,也引起人们对偏见、对道德的审视。希望我们心中都有那位“8号陪审员”,提醒我们对生命的敬重。

02.路梅艳

阅读书籍:《看见》


这个寒假我除了复习教师资格证以外,我还看一本书,就是在上课期间老师强烈推荐我们看的柴静的《看见》。每本书都是里程碑一样的存在,还有很多很多指明灯一样的人

《看见》是一部由柴静写作的传记,于2013年1月1日首次出版,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 本书是柴静通过她所看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向我们呈现了她看到的社会。黑与白,喜与悲,抑或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介于喜与悲之间的“无”。 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建议我们有空一定要多看看书,而柴静的《看见》就是老师必推的书目。柴静这个名字虽早有耳闻但并没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央视记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样的一个记者能让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而《看见》这一个名字又有种莫名的沉重感。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03.陈赏

阅读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很长时间没能认真的去看完一本书的我,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少了能静下来看书的心境。这个假期,我去网上下载了这本书,用空余的时间阅读。这本书是作家张德芬创作的一本以小说为题裁,以心灵修行为主的书籍,通过讲述名校毕业生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老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

故事的女主,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薪白领工作,却时常自问为何人生不如己意,为何时常不快乐。在一个下雨的寒冷冬夜,她遇到一个神秘的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交流对话后重新寻找自我的路程。她是幸运的,智慧美丽,名校毕业,工作不错,待遇丰厚。而她也是不幸的,虽然他拥有美丽的样貌,在公司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婆婆和丈夫的不理解,公司又面临职场的尔虞我诈,所以她不快乐。

看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平静的。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内在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易受到很多事物的影响,从而心情或好或坏。情绪是人们内在真是的心情写照,我们常常感到越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就像女主人公一样,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没能先沉下心,冷静的看待事情,然后决定用何种态度去面对和对待事情。若菱的故事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她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家庭的环境让她形成了敏感多思的性格,对生活的小事时常不如意,不解为何多舛的生活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忽视自身的才华,比同龄人更为敏捷的思维,聪慧。反观之我的大学同学即我的一个舍友,自小父母离异却坚强而乐观的生活,拥有画画的,很少抱怨,很少与他人红脸,遇事一笑而过。细想下来,这恰恰是因为心境的不同让我们对待事物的情感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样,她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不行的人,不幸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错误行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给别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优秀的,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的人。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关。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相比很多不幸的人,我们已经拥有了平安健康,一个和平的生活,一个强大的祖国。

现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将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这或许就是一种提升。一本好书,需要反复品读。她给我带来了人生的哲理,引领我走过了一段人生必经的心路历程。可能在今后走上职场,迈入婚姻,领会柴米油盐的生活的时候,这本书会能让我更安然自得。


责任编辑:陈玉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读书是一个长期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