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行”科技赋能荔浦芋,青春力量助振兴 —— 广西农职大实践团暑期“三下乡”书写兴农答卷
近期,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的带领下,“芋见乡韵,筑梦兴农”实践团队,秉持助力乡村振兴的宗旨,深入荔浦市的农业生产一线以及政企单位,开展了以荔浦芋产业为研究重点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首站抵达荔浦市农业农村局,与当地农业专家及校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座谈。在座谈会上,与会者针对荔浦芋的种植现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调研显示,目前荔浦芋的种植面积已扩展至5万亩,每亩地种植株数介于2000至3000株之间,每亩产量约为3000斤。政府对每亩种植提供1600元的补贴。2024年,荔浦市芋头全产业链的产值将突破20亿元。这些数据不仅凸显了荔浦芋产业的规模与活力,也使实践团成员对当地芋头产业有了更为直观且全面的了解。

实践团与荔浦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校友座谈
然而,校友的一句“在这些数据背后,潜藏着产业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团队意识到调研不能停留在“听”,更要深入 “看”。随后,实践团队深入茶城、修仁、青山等乡镇的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罗老二御芋缘家庭农场,农场主罗先生说:“要想芋头‘软糯香甜’,非得等霜降后收不可,但生长期长,种植风险也跟着涨”。田埂上,学生们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传统培土、轮作技术保住了品质,可传感器监测、智能调控等数字农业技术虽提效明显,却仍绕不开三大难题 —— 二倍体品种遗传改良难,单个芋头多在2-3斤;病虫害和连作障碍反复困扰农户;市场需求旺,单产却迟迟难突破。

实践团调研罗老二御芋缘家庭农场
泥土的气息里,藏着产业最真实的脉搏。实践团成员一边记录土壤湿度、植株间距等细节,一边与农户唠家常,把“书本知识”与“田间经验”反复比对,逐渐摸清了荔浦芋产业的“家底”与痛点。
“产业要升级,技术得先行。”带着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指导老师黄群策教授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为农业专家和农户开起了 “技术研讨会”,阐述了新的技术理念。针对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荔浦芋遗传改良的技术层次比较低、生产应用的品种较为单一化和产量潜力比较低等问题,实践团成员运用遗传学知识,提出了两项新的技术思路:其一,采用染色体组多倍化技术创造荔浦芋人工新物种,以便高效而快速地提高荔浦芋的产量潜力、抗逆性及其实用价值;其二,借鉴杂交水稻的技术原理,通过异源基因的重组技术实现荔浦香芋高效地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
在荔浦市农业农村局的座谈会上,实践团根据荔浦市和全国香芋产业的生产现状,大胆提出的通过染色体组多倍化途径和技术革新对香芋种质资源进行快速而有效地遗传改良的新技术思路,得到了当地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高度赞同和肯定。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理论研讨到技术落地,这场“三下乡” 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对“学以致用,服务农业”有了更深的体悟。看着农户们顶着烈日培土的身影,学生覃王吉在日记里写道:“乡村振兴’原来就是脚下的泥土、农户的笑容和每一株努力生长的芋头。”

实践团成员在田间调研
如今,荔浦芋的田垄间,饱满的果实破土而出,更孕育着青年与乡村共成长的蓬勃希望。展望未来,期待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强国行” 专项行动团队的专业指导下,“芋见乡韵,筑梦兴农”实践团能用学识为产业注入动能,以青春脚步踏遍乡村振兴的广袤土地。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乡村振兴的考卷,要在田野里落笔作答。我们会怀揣这份初心,让更多科技成果扎根沃土,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璀璨光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