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双高强根基,红绿蓝绘就党建育人新图景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工党支部深耕高校基层党建沃土,紧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特色,以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契机,将“党建引领、专业赋能、育人为本”理念深度融入支部建设全过程,精心打造兼具政治高度与专业特色的党建品牌。支部严格对标样板支部“七个有力”标准,从组织建设、思想引领、育人实践等多维度精准发力,筑牢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兼备的党建“真堡垒”,扛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争当新时代高校育人“领路人”。
支部以强化政治思想引领为核心,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渗透”的思政工作体系。通过开展“环保政策与党建理论”专题研学、“生态党课进课堂”等特色活动,推动政治思想工作向教学科研一线延伸、向师生群体辐射,着力培育“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集体文化。依托党员先锋岗、科研攻坚小组等载体,激发师生内生动力,让支部成为凝聚智慧、汇聚力量的“动力源”,有效调动师生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潜能,为学校和学院在育人质量提升、教学改革深化、科研成果突破等方面注入强劲活力。
支部创新践行“党建+学科”融合发展路径,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优势与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责紧密结合,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指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党建红铸魂,引领发展有高度
支部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学习机制。线上依托学习强国、支部云平台开设“生态理论微课堂”,定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与环保前沿政策;线下开展“党建与学科发展”圆桌论坛、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活动,引导党员教师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将政治素养转化为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思想自觉。通过将党建要求嵌入教学大纲、科研项目立项、师德师风建设等各环节,确保党建工作贯穿学科发展全链条,让“党建红”成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绿赋能,服务地方有深度
支部立足广西生态优势与发展需求,聚焦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喀斯特地貌治理等地方重点课题,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与服务机制。组织党员教师牵头组建“生态保护志愿服务队”,深入地方社区、乡村开展环保科普宣讲、水质监测实操培训等活动;与地方环保部门、生态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将课堂教学与一线生态治理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主动对接地方生态治理需求,参与编制区域生态保护规划,用专业技术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让“生态绿”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坚实支撑。
创新蓝破局,成果转化有力度
支部以科研平台和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创新成果向生态治理实效转化。依托学院环境监测实验室、生态修复研究中心等平台,组建党员科研创新团队,围绕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多项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专利技术、科研报告转化为地方生态治理的具体方案,助力企业解决环保技术难题,实现“科研创新-技术转化-生态赋能”的闭环发展。同时,将科研项目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创新蓝”成为激活学科发展动能的强劲引擎。
支部通过“党建红、生态绿、创新蓝”三色融合的特色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思政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双向提升的有效路径,为高校基层党支部立足专业特色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持续为学校和学院的育人事业、学科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