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高校“大地论文工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题,进行了战略研究、技术攻关、智力服务,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为我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助力。高校智库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方向,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力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立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写好大地论文,是加强我省新型特色智库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贵州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全省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立足贵州实际、聚焦重大问题、服务重大战略,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新时代贵州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既是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也有助于优化我省高校建设格局和提升办学层次。
(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省属高校的性质、特点和优势,决定了贵州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取向是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省属高校智库属于智库建设的“地方队”,立足贵州、服务贵州、直面基层、直面一线,在调查研究、数据获取、走访座谈、对接交流方面都比非本区域的直属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更快捷、更经济,其研究成果更贴近我省实际。加强省属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既能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省属高校的专业设置、产学研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均依托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省属高校的发展壮大也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因此,省属高校智库必须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找准定位,围绕我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大战略问题,主动加强科学研究,以一流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二、当前贵州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省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不单独计算),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等高校智库发展较快,在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明显成效外,总体影响力较小。我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表现在: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我省高校智库中,除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外,大部分高校智库对智库的定位和功能认识不清,其余深度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足,没有发挥作用。因而在省内知名度不高,在全国范围内缺乏明显的影响力。根据2018年底发布的《CTTI 高校智库100强榜》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智库百强名单中我省无一入选,而同处西部的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凭借其研究特色,占据排行榜第35位,我省高校智库与东部甚至西部其他省份的差距十分明显。
(二)科研目标定位不明晰
目前,国家社科、自科基金,省社科、自科基金等纵向课题项目,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关键要件,也是高校学科排名的重要指标。这些纵向课题主要是学术理论研究而非决策研究,高校智库受学校科研要求和职称评定等影响,也相对重视纵向课题的申报研究工作,因而对决策研究有所偏废,偏离了智库应有的科研定位,没有坚持写好大地论文的要求,对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前瞻思考关注不足,缺乏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的优质研究成果。
(三)决策服务能力不强
受职能定位的影响,我省高校智库开展决策研究本身也有一些局限。高校智库属于学校二级机构,难以掌握中央和省委下发的综合文件,使之跟踪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不及时。同时,各级党政部门对高校智库提供资料时有所保留,导致高校智库在研究过程中很难得到第一手有效资料和比较全面的官方数据。高校智库现有研究人员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关起门来做学问的情况比较普遍,没有立足贵州省情、贵州需要进行研究,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研究结果过于学术化,提出有较高实战价值的决策参考较少,难以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需要,没有真正发挥智库研究咨政启民的功能。此外,决策研究经费较少,受研究人员趋利行为的影响,省内一些一流专家学者较少参与省内重大课题研究,出现智力外溢现象,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也很少参与贵州的重大课题研究,导致智库产品面临看上去很多、选择面却很小的困境。
(四)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当前,我省高校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不完善,缺乏高效顺畅的智库成果编发机制。比如,很多部属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或者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院、中心)采取常年固定编发的《智库专刊》《决策参考》等形式实现成果转化和报送,但我省省属高校除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拥有自己的“资政建议”平台外,大多数智库与党政机关的联系主要依靠非正式渠道,尚未形成固定的报送、转化机制,缺乏制度性的保障。由于缺少将决策研究成果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有效渠道,有很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值得转化应用的决策研究、调研报告或难以上报,或错过报送时机,智库撰写的决策研究文章而没有实现其价值,没有凸显大地论文的功能作用。
(五)考核评价标准不科学
当前,我省高校对教师和智库研究人员的考核评价仍然是以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学术专著等为主,尚缺乏对决策研究型人才、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合理评价制度。智库主要从事决策服务课题研究和提供决策参考,其研究成果与现行职称评定制度的要求结合不紧密,甚至脱钩。例如,在我省高校职称评定中,省委重大研究课题的层级竟然不如省社科基金和软科学项目。以学术理论研究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加上决策研究和决策服务课题经费少、时间紧、要求高、调研难度大,使决策研究对高校科研人员特别是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吸引力不足。决策研究、应用研究人才的缺乏导致服务党委政府的决策研究成果不多、质量不高。
二、建设贵州特色高校智库,写好大地论文的对策建议
加强贵州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坚持写好大地论文,对新时代我省坚持围绕“四新”抓“四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智库顶层设计
一是制定建设发展规划,根据科学决策形势发展需要,落实贵州省委《关于加强贵州省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关于加强贵州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高校智库发展定位。教育主管部门适时制定《贵州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并纳入《贵州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高校智库建设目标、研究任务、工作方式、考核指标、遴选推出机制等作出阶段性规划和提出具体措施。二是加大支持力度,统筹高等教育相关经费支持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逐年加大智库建设投入,省财政设立智库建设专项资金,归口省委宣传部管理。由省教育厅、人社厅商各省属高校出台《智库科研人员管理办法》《智库科研奖励办法》等文件制度,加大对智库成果及智库机构的奖励力度。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对发展良好的高校智库在研究生招生、经费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搭建决策咨询培训平台、沟通交流平台、数据调查服务平台,为智库人才成长、成果转化、建设运行等提供服务和保障。三是建设高校智库联盟。整合贵州高校科研资源,建立学科协同的智库平台,成立贵州高校智库联盟,办好“贵州高校智库论坛”,鼓励现有高校平台向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转型,引导高校依托现有平台筹建专业化智库,实现错位发展,建立一套相互支撑、有效耦合的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体系。建立智库管理研究中心,为全省高校智库提供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推进高校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深化我省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和品牌建设的研究。
(二)改革高校人事制度
一是构建柔性机制,根据事业单位最新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改革智库人才人事聘用制度,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固定与临时相结合、协议与绩效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高校智库人员引进和聘用柔性流动运行机制。二是广开人才渠道,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高校教师到政府挂职或各类研究机构全职从事咨询研究工作,鼓励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人员到高校挂职或任职,实现人员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的有序流动,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旋转门”制度。三是注重吸纳大师专家,打破目前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认定必须是在册在编在岗人员的规定,在世界和全国知名高校中高薪聘请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博士,紧扣贵州省情实际,研究贵州问题,为贵州发展讲故事、搞策划、提建议、作指导。
(三)创新项目发布机制
一是丰富科研项目,按照课题领域和层次,对省委重大调研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所属部办委局重点研究课题,参考省社科基金、软科学项目等形式进行招标申请。参照省长基金研究项目标准,将省委重大调研课题单列,由省委办公厅或省委政策研究室成立管理平台,以省哲社重大课题、省重大决策攻关项目等形式面向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公开招标;将各级党委政府及所属部办委局重点研究课题以省社科基金专项、软科学项目重点支撑项目和专项等形式,分别通过省哲社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实施招标申请,委托给有研究能力和经验的高校智库进行研究。二是坚持立足实践。立足贵州需要,推动省社科规划办谋划发布一批面向高校智库的应用型规划课题、重大专项课题,做实“大地论文”文章。对纳入平台管理的各类重点研究课题,落实专项资金,明确时限要求,强化中期检查和全程跟踪,将进入决策支撑、实现应用转化作为结题第一要件,真正发挥决策研究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四)强化智库成果转化
一是聚焦研究领域,鼓励省属高校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地方或者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重大任务,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开展高层次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讲好“贵州故事”、展示“贵州形象”。二是完善转化机制,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建议建立优秀成果直通车制度,如“智政通道”等,打通高校科研优秀成果报送渠道。推进成果报送渠道的系统性建设,鼓励高校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找到决策咨询和智库研究的契合点,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努力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好地提供决策参考。三是畅通应用渠道,整合高校和省直有关部门决策服务资源,建立《贵州高校智库发展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咨政报告数据库,搭建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资政报告》平台,成果由省委办公厅或省委政策研究室修改审定,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阅,让高校智库的文章变成政府的文件,让高校智库的研究变成党和政府的决策。
(五)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建立评价体系,在省委宣传部首批新型特色智库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智库自身实际,以获领导批示的层次与数量、撰写研究报告的数量与效果、内参使用稿件的效果与质量、智库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次数及层次以及智库承担高级别决策咨询类或重大委托类科研项目的数量与层次等为指标,细化智库建设评估体系。二是改善评估方法,改革智库研究成果评价考核机制,采用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重视智库报告的批示率和成果的采用率,打破高校行业内部评价方式,将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评价作为基础,强调智库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三是予以成果认定,切实解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突出问题,完善智库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制度机制,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尊重并认可智库相关科研活动和研究成果,决策课题同样纳入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享受同等学术待遇。
(六)总结汇编智库成果
一是做好“大地论文工程”优秀成果推荐。持续开展“大地论文工程”优秀成果评选,做好各高校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和科研成果的推荐报送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在开展重大专项课题招标、社科规划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抓实智库成果汇编出版。加强“大地论文”成果、智库决策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以年度为单位开展智库成果汇编,将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被省直部门采纳应用的决策研究成果,以及“大地论文工程”优秀成果进行汇编,结集出版,实现成果示范性、延续性。
从长期来看,要充分解决高校决策研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应用性问题,建设新型特色高校智库,必须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深化高校体制改革,设计科学的科研考核体系,修改省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体系,打通一个决策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和待遇互补共通的渠道,将省委重大调研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所属部办委局重点研究课题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将智库成果纳入科研考核范围,增强高校教师从事决策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学术水平高、有决策研究能力的人承担决策研究课题,推动“大地论文工程”落实落地。
本报告调研组成员:
张再杰(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袁晓文(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玉卿(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王元博(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