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教师 第一党支部“323”工作法助推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自2021年以来,先后选派4名党员骨干担任龙里县洗马镇哪嗙社区、龙场村“第一书记”,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帮扶村调研;推动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引进多家企业投资两地中草药种植、蔬菜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等项目,企业累计投入项目资金超1100余万元,并建立乡村振兴农特产品销售点,初期累计出售农产品约17万元。
公共基础部教师第一党支部按照学院党委部署,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行动依托省级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平台,着力发挥党建的政治优势和系部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双联双促”为载体,采用“323”工作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1.以“三联动”工作法赋能产业发展。与当地政府协作,探索出“支部+村委+企业”的三维联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共办主题党日活动对接细化需求,共商年度支部党建目标强化实效,共享信息资源畅通发展渠道,共建一个产业基地找准示范抓手,共育一群致富能手、文化振兴骨干注入发展动能,形成“组织联建强堡垒、资源联动促发展”的生动局面,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因地制宜深耕龙场村“土”的资源、走好“特”的路子,发展特色种植、特色作物、特色食品等乡土产品,探索出了一条“土味”与“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9万元。以种植天麻、海花草、头花蓼中药材、渔米农业养殖和垄源菌业为主,助力哪嗙社区拓宽增收路径。支部积极整合各项资源,与龙场村、中草药种植投资公司共同打造集科普、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贵州护理职院中医药康养研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与龙场村签订协议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4年成功申报贵州省劳动教育示范校和贵州省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给引进产业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资源平台。
2.以“双培养”模式助推人才培养。聚焦服务乡村振兴这一重要任务,针对当前党员教师在服务乡村过程中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以及乡村党员同志在文化传播方面力量不足的现状,我们提出以“党员教师+乡村党员”的“双培养”模式为核心路径。通过该模式,着力提升支部党员与乡村党员服务乡村的综合能力和责任意识,将支部党员和乡村党员共同培育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同时,注重将乡村中的优秀骨干逐步发展为党员,从而实现组织建设和人才储备的双向促进。在此基础上,围绕“思想淬炼、文化浸润、教育引导、阵地建设、体系建设”五个维度,全方位、系统化地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和活力。
3.实施“三个一”工程,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共建“思政+党建”平台,发挥公共基础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师资优势,协助乡村党组织完善理论学习机制。进村入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基层治理案例,提升乡村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推广“支部结对共建”模式,组织支部党员教师与村党支部“一对一”联学联建,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与龙场村小学教师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依托党建人才支撑,发挥支部党员教师人文艺术课程优势助力乡村文化软实力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项目纳入“双联双促”活动内容,组织学院布依山歌十八调社团110名学生参加洗马镇“四月八”民族节活动;聘请哪旁社区非遗传承人王万菊老师到校参与学生劳动教育,并在社区分享经验,推广“印苗刺绣”技能,支部与村委拟将该非遗项目转化为文旅产品,助力哪旁社区乡村文化品牌建设。
深研文化教育赋能,共探课堂文化新生态,根据龙场小学学生年龄、体能、学情情况开发八段锦、飞盘运动等活动课程,以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1+3+N”文化体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孩子们传统文化素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局面。
公共基础部教师第一党支部立足自身课程特色,通过教育赋能、文化浸润、资源整合,将组织振兴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教育造血-文化铸魂-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