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文韵启智先锋团”实践之旅:追溯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续写南粤文化新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研习南粤”2025年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要求,7月5日至12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南粤文韵启智先锋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赴广州、潮州、汕头实地参观交流,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护文化根脉、勇担文化使命的殷殷嘱托,探寻南粤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暨南大学:侨校书香里,藏着文化传播的使命
7月5日,“南粤文韵启智先锋团”踏进暨南大学,60年代风格的古建筑与参天大树相映,金陵路、南京路等街巷透着独特文化气息。作为知名“侨校”,黄色万国墙镌刻百国名称,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的身影尽显国际化氛围。参观图书馆、校史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寄语,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心中,让大家读懂侨校连接中外、传承文化的使命。
二、广州永庆坊:漫步西关老城,触摸岭南建筑里的文化魂
永庆坊位于广州荔湾区西关恩宁路核心区域,既是国家级旅游景区,也是广州旧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标。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了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还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粤剧艺术传承和保护状态。队员们循着总书记脚步,细品西关老城风貌:青砖屋、趟栊门、满洲窗等岭南特色建筑错落其间,指尖抚过斑驳砖瓦,耳畔似有粤剧唱段萦绕,切身感受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鲜活生命力。
三、潮州:踏千年地标,感岭东文脉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市考察,沿广济桥步行,登广济楼远眺,沿牌坊街了解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并殷殷嘱托“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队员们走进潮州,登广济桥、上广济楼、逛牌坊街,在多处地标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白天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夜幕下灯光璀璨;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的广济楼,巍峨庄重,登楼可俯瞰韩江蜿蜒、广济桥横跨的如画盛景,见证潮州城数百年兴衰。漫步牌坊街,23座古牌坊连接起51条古街巷,背后藏着学子题名、仁人志士忠孝节义的故事;两侧中西合璧的骑楼里,潮商老字号文化馆用实物、影像与数字化手段展现潮商文化,街头居民悠闲品茗,尽显老城烟火气,队员还采访了坚守传统工艺的老字号店主,在轻松的交谈中得知,他一直坚持传统工艺,致力于为顾客呈现最地道的潮州风味。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这样一群人坚守着传统文化的根基,显得尤为珍贵。
四、汕头三馆漫游:触摸百年商埠的历史温度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陈列馆,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深切关注潮汕侨胞的家国情怀。队员们追随这一足迹,在汕头的三处地标中感受百年商埠的温度。
01汕头小公园:打卡百年骑楼群,读懂侨乡精神的鲜活载体
步入汕头小公园,中百年骑楼群藏着潮汕工匠巧思,廊柱商号印记见证“红头船”贸易盛景。核心地标中山亭作为钟楼式建筑,顶层时钟仍规律运转,既见证过往商户集会、市民休憩的热闹,如今也是人们打卡怀旧的地标;队员们走进街区义工服务中心,了解到义工们在小公园修复中提供便民服务、引导游客、组织体验活动的付出,这里不仅是潮汕建筑集合,更是侨乡精神载体。
02汕头侨批文物馆:读“跨国家书”,悟海外游子的家国深情
在侨批文物馆,泛黄侨批上“寄银十两,盼家母安康”等字迹,道尽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牵挂。讲解员介绍,晚清至民国时期数百万潮汕人下南洋谋生,因交通通讯不便,将血汗钱与家书合一形成侨批。从侨批的书写格式、寄送流程,到背后反映的社会变迁与家族故事,皆让人读懂“侨”的分量——跨越山海的牵挂与家国情怀,这些“跨国家书” 作为世界记忆遗产,承载着跨越山海的家国深情。
03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从老物件老照片,回溯商埠的时代变迁
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19世纪红头船远航、20世纪初小公园街区景象、改革开放后码头时空叠影的老照片映入眼帘。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海关砝码、刻有“潮海关”的铜铃、商号中英文账簿等旧物,藏着城市命运密码,见证了汕头从被迫开埠的屈辱到主动开放腾飞的变迁。
五、结语:以青春之力,让南粤故事在时代浪潮中鲜活
8天实践之旅,“南粤文韵启智先锋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关切文化传承的指引,从暨南大学侨校使命到永庆坊岭南风情,从潮州千年文脉到汕头商埠记忆,每一步都与南粤历史温度同频。我们不仅看见青砖黛瓦间的文化肌理,听见侨批家书中的家国回响,更读懂了“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藏在工匠的指尖、侨胞的信笺、老城的烟火里,更需要青年一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讲好南粤故事,用青春守护文化根脉,让千年南粤文韵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中华文化繁荣续写青年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