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专题党课

2023-11-24 12:49:17 卞潇颖

2023年5月30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党支部开展专题党课活动。党支部书记刘念同志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主题,为支部党员讲党课。

1.jpg

党课讲稿如下:

各位党员同志大家好!今天我讲党课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我将分别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组织科研攻关模式探索、典型案例与实践三个部分展开讲述。

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浓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作为能源电力院校的高校师生,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贯彻落实。

1、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是主要目标之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

2、坚持四个面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强化基础研究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4、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二十大开幕会特别报道《这十年,我们一起走过》中列举了党和国家十年来的重大成就,其中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成就占比约1/3,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安排,我国在能源电力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工程建设中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就,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2.jpg

2、有组织科研攻关模式探索

下面介绍第二部分,有组织科研攻关模式探索。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对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

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大规模风、光等新能源快速发展。由于我国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能源需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从基础理论、结构形态、关键技术等方面均史无前例,进入了国际无人区。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难点问题:

(1)场景需求不明确,未能聚焦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

传统科研模式以兴趣导向、自由探索为主,场景需求不明确,未能聚焦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围绕四个面向的基本原则,传统科研模式亟需向国家需求、集中攻关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和兴趣导向、自由探索科研模式相结合转变。

(2)个人单打独斗,未行成有战斗力的攻关团队

高校的科研团队普遍存在结构组成不够合理、科研方向分散、科学管理及评价制度欠缺等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各自为战、松散组合的团队模式,难以形成科研攻关的战斗力。

(3)工程研发能力有限,缺乏成果转化落地的有效途径

国内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与成果转化数量间存在明显的反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应用存在成果转化与合作模式不健全、工程研发与成果应用环节薄弱等不足,跨越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任重而道远。

针对上述三个难点问题,面向重大工程需求组建产学研用的合作创新团队,推行有组织的需求场景+关键技术+首台首套科研模式,高效实现首台套研发与工程应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依托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措并举助推研究团队实体化建设,赋予首席科学家团队管理职能,建设学校的创新高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科研攻关模式、专题论证会模式、常态化协调会模式,实现无缝衔接的专项项目管理机制。开展支部共建推进重大工程产学研用,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和行业需求,依托重大重点项目,科研团队间合作共建战斗堡垒,将支部建在科研攻关一线,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精神引领实现项目实施过程攻坚克难。聚焦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坚持任务导向和目标导向,探索与电力企业一企一策的科研合作,以期通过持续稳定合作攻关,推动攻关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3、有组织科研的典型案例与实践

下面介绍第三部分,我校进行有组织科研的典型案例与实践。基于内蒙古电网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大、电源结构具有代表性、政策优势明显等特点,2016年,围绕上述三个因素,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内蒙古电力公司联合建设内蒙古试验研究基地,以内蒙古电网为典型对象,探索解决我国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消纳利用问题。2019年,刘吉臻院士带队赴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交流,深入乌兰察布考察新能源并网消纳及电力供需等情况 。乌兰察布电网的问题突出,以风光为主要电源,缺少火电调节资源,负荷增长速度快,难以保供电、稳支撑。2020年,遵循多元互补,源网荷协同,安全高效的实验室学术思想,解决乌兰察布电力供应问题,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储能电站协调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立项。2020年底,由于乌兰察布电网问题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国家发改委批复三峡集团建设乌兰察布新一代并网友好型绿色电站,总投资140亿。

为实现上述目标,三峡集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四方与内蒙古电力公司形成了产学研用攻关团队,推动需求场景+技术突破+首台首套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开展并网友好型风光储场站群智慧联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经费9515.99万元)。项目从“智慧控制、智慧运维”两个方向开展研究,系统解决乌兰察布并网友好型风光储场站群智慧联合调控运维关键技术问题。目前项目各项理论研究成果均可达到研发目标,满足风光储一体化智慧控制及稳定运行要求,各项成果均已顺利落地示范项目一期。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由于我国独特的能源资源禀赋和需求,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从基础理论、结构形态、关键技术等方面均史无前例,进入了国际“无人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树立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推动电气工程学科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前列,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谭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3年5月30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党支部开展专题党课活动。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