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新闻社记者就长江文化专访湖北大学历史系教师党支部书记郑晓云教授

发布时间:2025-03-25 10:43:37

zzzxxxyyy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文化是如何萌芽和发展的?它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同时如何讲好长江文化故事,做好对外传播?中新社记者韩帅南就此对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党支部书记郑晓云教授进行了专访。

 韩帅南:长江文化是什么?

 郑晓云:提及长江文化,它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宽泛而不易把握的概念。我对长江文化的理解是,它是居住于长江流域的人类基于长江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和长江长期互动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具有长江特征,甚至是长江流域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现象。它是融合了自然内涵的人文体系,具有深刻的长江烙印和鲜明的长江特征。同时,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体系,具有开放与包容性。

 为更好地理解长江文化,我将其分为精神、社会和物质 3 个层面。精神层面包括对长江的认知、认同、感悟,在长江流域形成的自然崇拜、文学艺术创作等;社会层面,是因长江构建或形成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节日风俗等;物质层面,包括从古至今在长江上修建的水利设施、水上交通体系,比如从大运河、都江堰到现在的三峡大坝。

 因此我们理解一种长江流域的文化因子是不是属于长江文化,就要看它是不是源于、植根于长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否具有区别于其他大江大河文化的特征。

 韩帅南:长江文化是如何萌芽和发展的?

 郑晓云:谈到长江文化的萌芽和发展,要提及它的两个效应。

 一是根基效应,长江文化植根于长江的自然环境。长江流域地域广阔、地貌形态多样,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的文化,有青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还可以细分为支流文化、湖泊文化等。同时,长江流域是中国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文化也是长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融合效应,长江文化是和其他多种文化乃至其他国家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的。

 隋炀帝在春秋战国时期运河的基础上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让长江流域包括主干道和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湖泊在水域上和黄河、钱塘江、淮河、海河联通,这就意味着长江流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和其他的河流流域联系起来。由于大运河的沟通,使长江流域和中华大地上其他大水系连成整体,这是中华文明交融、形成共同体的基础。

 在三国东吴时期乃至更早,长江中游就与南洋诸国开始了政治和商贸往来,相互遣使,南洋诸国更是频繁前来朝贡。在这个时期,由于商业以及造船业发达,东吴及随后的政权与包括林邑国 (今越南中南部)、扶南国 (今柬埔寨境内) 等国有了频繁的政治和商贸交往。尤其是扶南国控制着马来半岛,与扶南国紧密的政治和商贸交往扩大了长江中游与南洋诸国的交往。向西面,东吴、两晋时期与西亚及大秦 (罗马帝国) 也有较多的来往。这一切显示了长江文化的开放性。

 东晋到北宋发生的“衣冠南渡”,让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产生互动和交融。正是中华两条母亲河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让中华大地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

 韩帅南:长江文化与世界其他在大河流域诞生的文化有何异同?

 郑晓云: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长江文化的 6 个特性——久远性、丰富性、独特性、包容性、延续性和文明的支撑性。

 第一,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大量的考古发现不断把其起源时间向前推。在浙江浦江县出土的陶片有谷壳印痕,距今约一万年,这说明稻作农业在长江流域至少有上万年历史。

 第二,长江文化的丰富性。长江延绵6300多公里,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例如长江流域城市之多是中国其他河流流域不具有的,城市中的人们使用水资源、享受长江便利及构建城市水环境过程中也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长江流域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也是长江文化的独特现象。

 第三,独特性,体现在长江流域的人民自古以来构筑起了基于长江水资源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庞大而鲜明的水崇拜、基于多民族的水文化、和湖泊相关的水文化等。水稻种植所形成的稻作文化现象,也同样显示了长江文化的独特性。

 第四,其包容性体现在长江文化与其他大河文化的互动,尤其是与黄河流域的互动,使得两大流域文明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同时包括南亚、东亚乃至中亚等,也都对长江文化产生影响。

 第五是延续性,长江文化从古至今未曾断代,一直延续。今天长江文化中的很多要素都诞生于数千年以前的长江流域,包括稻作文化、玉文化等都流传至今。影响我们精神世界的一些神话及传说,如屈原和他的诗歌、他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他有关的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都一直延续并影响着中华儿女。

 第六是文明的支撑性。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不论是早期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青铜文化、哲学思想等,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头和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大量源于或者完善于长江流域的文化要素,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北宋发明家毕昇在长江流域重要城市杭州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而让书籍得以大量印刷、书院广为发展,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长江文化 6 个特性后,再将它与世界其他在大河流域诞生的文化进行比较。

 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已兴起,创造了楔形文字、数学、宗教等灿烂的文化,存在久远性和丰富性,但如今其仅存部分考古学遗迹,未能延续下来。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刚果河,虽然说考古学发现了这些河流流域上千年前的部落文明和城市遗迹,但它们所支撑的文明不论是发展的规模还是发展层次也都不能和长江比拟。

 世界上有很多文化都诞生于大河流域,但极少有与长江文化一样同时拥有上述6个特性的大河流域文化。 再说所有大河流域的相同之处,它们都起到了维持整个地球生态功能的作用,大河流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萌芽和发展延续的基础。所有大河都是人类延续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态资源。

 韩帅南:从古至今,长江文化是如何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

 郑晓云: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流过19个省区市,最后在江苏和上海之间汇入大海,自古就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海洋贸易港口。

 以丝绸之路为例,长江文化在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古老的桑蚕养殖地之一,尽管考古学发现和一些早期文献也记载了黄河流域有养蚕的证据,但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发现的长江流域养蚕证据更为直接充分。在随后的岁月中,大规模的丝绸生产、加工和贸易中心都集中在江南地区。

 中国以丝绸为纽带,与中亚、东亚、欧洲等地产生沟通、联系,就此形成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货物贸易多元化之前的早中期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长江中下游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提供了这条贸易道路可承载的核心商品。再如苎麻,以其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布料,在千百年中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轻巧、廉价的衣着原料。在河姆渡和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苎麻绳和苎麻布的实物。随着历朝历代的大力推广,苎麻的种植范围由长江以南逐步扩大到中原各地,其还传到了欧洲各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漆器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河姆渡遗址也发现漆器的身影。唐宋时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漆器传入日本,对当地生活用具品质提高产生了巨大影响。

 宋代以后,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器生产区域,同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展开,瓷器成为最大宗的贸易产品输出海外。瓷器制造技术也在欧洲一些国家生根发芽,例如芬兰、葡萄牙等国都建有大规模的瓷器生产工厂,青花瓷在这些国家大量生产,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和大规模的室内建筑装饰。

 除了物质性产品外,还有精神层面的要素,如上文提到的长江代表人物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文艺报》 在社论中称其为“世界性的伟大诗人,登上了世界文学史上最高峰的人物之一”。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长江文化对于海内外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到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韩帅南: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讲好长江故事,通过长江文化与世界对话?

 郑晓云: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长江文化自古就是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和世界也有广泛的联系。因此,通过长江文化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长江文化的对外传播,就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做好长江文化的世界传播。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要有主动性,必须要梳理好长江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做好传播平台的打造以及传播内容的准备。不仅仅包括媒体传播、出版物传播、文化交流,大家还要让长江文化中有时代价值的内容与世界文化相融合,贡献于当代的世界文明的发展。这一切首要的还是要做好长江文化和外界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促进关于长江文化更多的人文交流。

 对外讲好长江故事,我们要抓住全人类的共同关注点来准备故事。例如全球关注的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大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话题既是世界的,也是长江的。我们要将这些题材与长江文化有机结合,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能引起全球的共鸣。

 第二,我们要强调长江文化的时代性。一方面是长江的历史文化发掘和考古发现,在学术角度上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现在我们提倡的对长江自然环境的关爱,构建长江流域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我们对河流关爱的思维方式的转变等,都是新时代长江文化的要素。

 第三,讲好长江故事的途径。以往的途径是通过新闻、书籍等传播长江文化,现在,我建议多通过学术交流、国际会议等讲好长江故事,我称之为“文化的学术传播”。例如通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合作、学术传播、书籍出版等,尤其是要培养一批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学者。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讲故事,有说服力,才有人愿意听,我认为这是对外讲好长江故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将这个渠道和新闻传播融合在一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程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讲好长江文化故事,做好对外传播!中国新闻社记者就长江文化专访湖北大学历史系教师党支部书记郑晓云教授!
    热度
    more +